八方人物:手術室打拼40年 男護士辨工具考記憶

八方人物:手術室打拼40年 
男護士辨工具考記憶

救傷扶危爭分奪秒,外科醫生手起刀落的背後,有手術室護士默默支援,包括術前術後仔細檢查所需工具、手術期間照顧病人身心。北區醫院手術室部門運作經理趙克輝,在公立醫院打拼40年,曾在手術室內與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高永文和周一嶽共事,趙最難忘的畫面,卻是器官捐贈者不單捐贈心肺、雙腎,連骨頭、皮膚和眼角膜也全數捐出,無私大愛令他動容。
現年59歲的趙克輝明年退休,回望1978年做學護,原來是父親鼓勵。當時趙克輝中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在郵局任職的趙父對他說,「不如試吓護士?肯畀心機應該有好發展」。他於是成為「萬紅叢中一點綠」,全班42個學生,只有4個男學生,「嗰個年代的確少男仔做護士」。趙在1982年修畢護士課程,隨即加入醫管局,最初任職瑪嘉烈醫院,至1998年轉到北區醫院,並工作至今。
趙說,科技進步令手術方法不停革新,護士這個「好拍檔」角色始終不變,其中一個重任是分辨手術工具,考驗記憶力,也講求經驗。手術工具有千百種,尤其複雜手術,要使用的工具更多,他以開胸手術為例,肩頭闊的工具盤中放置了數十種手術鉗,長度、彎位角度和頂端形狀僅少許差別,分別用作消毒、止血、縫針等。

陪聊天安撫病人心情

他憶述,初入行時未有中央消毒程序,更無電腦系統,醫生預約手術後,手術室護士要逐件工具「執藥」,這些工具在手術室旁的房間消毒,當年有個術語「即叫即蒸」,正是形容這過程。他說,現時醫管局已有機制,將不同手術所需的工具分別消毒並包好,護士只需在手術前後仔細核對,確保數量正確及工具是否完整,節省準備工夫之餘,也減低出錯機會,「最少快了一半」。
除了準備工具,手術室護士亦會與病人聊天,安撫其緊張心情。趙說,多數病人會問「(做手術)痛唔痛」、「幾時醒返」,也有古靈精怪提問:「我使唔使聞檸檬?」他笑言,聞檸檬會快點清醒是沒科學根據的傳言。此外,護士會確保病人在手術期間的安全,包括維持特定「甫士」,避免壓住神經線致手腳麻痹。趙說,即使病人已死,亦會給予對方與在生病人同等尊重,如準備乾淨衣服,或在移動其四肢前,「講聲唔好意思,要郁郁你對腳」。
趙父在郵局工作多年,趙說,因其表現突出,獲尤德爵士頒授「荷蘭水蓋」(獎章);今年輪到趙克輝獲醫管局傑出員工獎,「算是冇辜負佢期望」。
■記者袁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