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木偶戲源於漢朝,歷史較戲曲更悠久,分杖頭木偶、提線木偶、掌中木偶及皮影戲四大類。在湖南學藝的黃慧真,最擅長體積最大的杖頭木偶,內由一支木製操縱桿,控制木偶的五觀和動作。爸爸黃暉就最愛講求靈活性的提線木偶,這種木偶一般有16條線,因應需要更可增加至30多條線,以控制不同部位。黃暉直言,要牽動縱橫交錯的提線,需經年累月練習,沒有速成班。
偶戲於上世紀20年代傳入香港,經歷變遷,如今的香港,不要說偶戲演員碩果僅存,懂得欣賞的人也不多。四大偶戲雖早前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但黃暉謂幫助不大。而與父親拍住上的黃慧真,則說會沉着應戰,希望藉在學校巡迴主持工作坊,以及舉辦展覽和講座等,系統向公眾介紹木偶的演變、結構和製作過程,讓更多人對認識這門古老藝術,薪火相傳。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