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溝難補 - 左丁山

代溝難補 - 左丁山

香港人口之中,女少男多,下一代生女者多,生男者少,呢個現象,實不知如何解釋,遺傳學專家唔知有冇研究呢個有趣現象呢?照普通常識,生男生女,各有百分之五十機率,點解香港近二十年來,總是生女機會大過百分之五十㗎?
左丁山唔識答案。十月三日睇到報紙有半版訃聞,歸天者積閏享壽九十有五歲,有四子四女,七孫男四孫女,即兩代人有十一男八女,都係男多女少;但到咗第四代,有一曾孫男,一曾孫女,就顯示到第三代年輕人(約30歲至40歲一代)或者不願早婚生子女咯。一段訃聞,當然只係一個獨特個案,不能作有意義的推論,不過香港富三代男孫遲婚,似已是常規。
以舊家風角度睇,一位成功發達人士,有四個仔,七個男孫,而只得一位曾孫男,自然難以滿足,要求七個孫男生多幾個曾孫男,乃人之常情;但從21世紀青年嘅角度嚟睇,屋企有錢,生活不愁,自己樂得逍遙到處旅行,增廣見聞,都唔知幾好,何必三十歲前就結婚生子,生活形式固定?爺孫之間,必有代溝,因觀念不同,如強求統一,即是要孫兒一輩服從,回歸傳統儒家理念。偏偏現在年輕學生不讀古文,更不讀四書,同佢地講儒家一套,都幾難聽得入耳,除非同佢地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啦。
活在今日香港社會,講儒家之溫柔敦厚,大可能係堅離地,講粗口就係貼地氣,唔信就到大埔墟街市熟食中心聽吓,中式茶點點心檔每日有阿叔阿伯雄據,飲一啖茶,講一句粗口,咬一啖叉燒包,講一句粗口,中文大學學生幾十年來有在大埔租房當宿舍住嘅習慣,如到熟食中心食早餐,想唔講埋一份粗口都難。上星期日在馬場會員席沙圈上面有兩個男士爭廂位坐,講粗口互罵之大聲,相信着得身光頸靚之紳士淑女會聽到耳仔痛,都無謂去干涉咯,否則惹來一身罵。左丁山讀書時,在中一C,中二B粗口講不停,升上中三A班之後,A班學生竟然斯文好多,左丁山講一句粗口,後排兩位女同學就輪流篤背脊,用到鉛筆尖㖭,冬天有厚學生褸保護,唔覺得痛,夏天只得一件薄恤衫,就痛到飛起,女同學還要講多一句:mind your language!真係多得佢地,左丁山之後極少講粗口,幾十年後,那位女同學成為××醫院總理,社交名媛,馬主太太,大家講起舊事,相視大笑。今日女生,會唔會咁惡?問一位老師,佢話:「有咁惡呀,男女生一同講粗口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