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見星星的聲音 - 馮睎乾

第一次聽見星星的聲音 - 馮睎乾

我小時候熱愛天文,沒料到日後變了古文,要說共通點,大概是兩者都同樣遙遠。最近諾貝爾獎陸續公佈結果,我對物理學獎的興趣遠大於文學。今年物理獎頒給三位對引力波探測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實至名歸。引力波的發現,有人喻之為普羅米修斯給人類帶來聖火,但我第一時間竟想起愛倫坡,因為引力波這支天籟,雖證實了愛因斯坦相對論,卻間接毀了愛倫坡一首詩。
愛倫坡最偉大的作品,我一直認為是他的長篇散文詩《Eureka》(《我發現了》)。《Eureka》說宇宙始於一,終於一,最妙是作者重新演繹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牛頓說,所有物體皆相互吸引,兩物間的引力跟其質量成正比,跟其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愛倫坡則用自己奇特的方式複述這句話,強調每一顆原子的引力,都會四面八方散播到宇宙每個角落,而全宇宙的所有原子皆同時受影響(牛頓力學中,引力的速度是無限的)。愛倫坡沿着這思路說:「因此,只要我把指尖的塵埃移動一寸的十億分之一,這小動作便會搖動月球,影響太陽,甚至改變無數星球的密度。」在愛倫坡的想像中,牛頓引力定律彷彿隱含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哲理。
然而引力波講的,是另一個故事。據廣義相對論,物質之於時空,如保齡球之於彈床,會令平滑表面凹陷,生出引力,假如兩個質量奇大的星體互繞對方旋轉,就會猛力拉扯時空,形成引力波,像小石子投進水中,掀起漣漪;愛因斯坦方程式也告訴我們,引力只能以光速傳播,並非如愛倫坡所相信般,能同時遍及宇宙每角落──愛倫坡的「大一統夢」即使不當場破滅,也大為褪色了。十三億年前,離地球很遠的宇宙深處,有兩個互旋黑洞不斷靠近對方,最後融合,吹皺了時空一池春水。這遠古的宇宙漣漪,餘波在十三億年後才抵達地球,被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測到。引力波跟可見光等電磁波不同,人類不能看見引力波的影像,只可聽見它的聲音。我在網上細聽人類第一次偵察到的引力波,想起古希臘英雄赫拉克勒斯,在風高浪急之際彎弓射箭,那支箭破空而來的聲音,大概就是這樣。十三億年前,兩個黑洞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吻,令整個宇宙響起音樂,從今以後,上帝在天空播放的不再是默片,而是有聲有色的現代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