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飲食選擇很多,說到最受倫敦人歡迎的,又怎能不提美食車?美食車發源自美國,傳到歐洲後,短短十多年間,美食車就如同雨後春筍地冒出來,在倫敦街頭巷尾,你總會見到各種美食車的身影。你要是到英國旅行,你或許會驚訝,為什麼美食車在歐洲和美國,都能成為飲食界裡成功突圍的一支異軍,但偏偏到香港卻是苦戰連連?到底英國的美食車有什麼特色招牌菜,可以在競爭激烈的飲食界殺出重圍?
我個人的看法是:英國的美食車就是勝在沒有特色招牌菜。
是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英國絕大部份的美食車,出售的都是漢堡、熱狗、法式薄餅和墨西哥捲餅之類的簡單快餐式的小食,價格平均4-7鎊(40-70港元),在倫敦的物價水平來說,算是非常親民。而一分錢也是一分貨,很難說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各家的用料和廚藝也很接近。我可以用倫敦掃街兩年的心得跟你保證:除了美食車的裝飾和擺設外,各家的味道,其實不會相差太遠。
來到這裡,我相信你可能會有點驚訝「為什麼沒有特色仍能生存?」我開始時也是有這個想法,畢竟香港飲食業,沒有特色真的生存不到下來。但是英國的飲食文化,分工還是很仔細的:你想要吃好一點的,可以到餐廳來個full-course-dinner;你想吃點快餐,可以到酒吧或是快餐店狼吞虎嚥;要是你想邊走邊吃,自然就是掃街---光顧市集或美食車了。既然只是日常生活裡填飽肚子,追求的當然是草根貼地、價廉物美的抵食夾大件。香港的美食車並非以本地人為目標,而是一個旅遊項目,講究的是特色。有趣的是,香港到處都是千篇一律藥房和化妝品店;不論旺角、尖沙咀還是中環,一幢又一幢倒模式的商場,內容大抵都是差不多的名店,亦難以說有什麼特別之處。當香港「有特色」的美食車叫苦連天,但這些毫無特色的商店還是活得好好的,想來也格外諷刺。
倫敦的美食車,勝在照顧本土需要,也勝在地道。遊客區以外的美食車,做的都是自己街坊生意,與其說他們是美食車,倒更像是香港政府最為痛恨的有牌流動熟食小販。作為遊客,來到英國當然也是想要體驗當地英國食物,「沒有特色」正正就是最大的特色。反觀香港的美食車,主打遊客生意,賣的是外國最常見的手撕豬肉漢堡、黑毛豬三文治。作為歐美旅客,乘十多小時來到香港,誰會想用更貴的價錢吃平時隨街也能吃到的漢堡包?意大利黑毛豬在歐洲難道又很罕有,要專程飛來香港一試嗎?我不太了解香港政府的邏輯(如有),旅發局平日也有做很多旅客問卷,我相信旅客們應該都會告訴你,來到香港當然是想吃地道的小食了。要是政府真的找不到旅客去研究,也可以考慮聘請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來當顧問,畢竟他在位期間飛了數十次,絕對是政圈裡的旅遊達人,問他準沒錯了。
或許你還會想問,明明倫敦物價那麼貴,倫敦的美食車商販賣這麼便宜,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怎可能有生存呢?其實在英國,一架美食車連裝修只需要十至二十萬港元,比起在香港投資六十至一百萬,實在輕鬆得多,創業成本低了起碼三分之二,不用抬價追回成本,自然贏在起跑線上了。
撰文:倫敦人妻先生手記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