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懷無着處 - 林道群

襟懷無着處 - 林道群

張大姐說,胡律師八十歲,退休了,平日改看別的報紙,但每個星期日一定買一份蘋果,說是為了星期日蘋果副刊,念叨說不定還會看到董橋專欄蘋果樹下。胡律師是董粉,董先生幾十年來在報紙上寫的專欄,她都剪貼成冊留着。四月蘇富比「讀書人家」書房展覽,胡律師靜靜的去看,看了四次。董先生退休三年,寫文章不先在報紙上發表了,直接交出版社出書,不管寫得怎麼勤,總也得一年才寫好一本書,胡律師說也很好,只是等待的時間有點長。
星期天一份週刊一份報紙一杯咖啡,看看熟悉的專欄,我們這些眷戀紙媒人的這種習慣,漸漸好像已變成了一點念舊。寫這幾個字的時候,剛好看到手機微信推送一篇文章,是多年前董橋為余英時先生《中國文化史通釋》寫的序文,文章還是同樣的文章,有人說只是載體不一樣了,讀者的反應變得很直接,誰都可以在文前章末議論點評。有人摘了文中的一句詩,詩其實是文中余先生引過的黃宗羲詩,「四方身價歸明水,一代賢奸托布衣」,「不放河汾身價倒,太平有策莫輕題」。說的是康熙十七年,清廷詔請黃宗羲修明史,黃宗羲拒絕。朝中大臣便推舉萬斯同為博學鴻詞科,萬斯同亦堅辭不就。有人因此說到了文人的風骨,著名作家章詒和也跟帖,說佩服董先生對文字的講究,對個人思想的堅持……都說世態如彼,風骨如此,這是文化人之間彼此的支持和鼓勵。董橋說和余先生做朋友,靠的是彼此都抱着舊文化人的襟懷。襟懷無着處,尋夢到梅花。
梅花是舊文化人的梅花。巧的是日前在西泠印社,勻得張充和一幀梅花小畫,拿給董先生看,董先生嘖嘖稱呼,磨墨品題曰:「杯酒在天涯,吟邊日又斜;襟懷無着處,尋夢到梅花。故交充和女史平生愛梅,有閑章梅花似我傳為佳話,亦有行書集歷代梅花詩四十首,梅緣之深不難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