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三個多月已不止一次說要修補社會裂痕,讓香港可以重新團結,重新出發。前兩天她在一個頒獎禮上又重提這個調子,說香港過去幾年積累了很多鬱結,社會嚴重分化。她希望努力修補撕裂,下周發表的施政報告將會有多方面的內容推動相關目標與願景,如加強教育、關懷弱勢、建立包容、和諧社會……等。
有商有量只有姿態
她上任三個月以來擺出的種種姿態的確跟梁振英有些分別,其一是減少在爭議性問題上火上加油或主動挑起鬥爭,例如沒有利用如何君堯的「殺無赦論」或大學校園的「支持港獨」橫額爭議做文章,擴大變成「反港獨鬥爭」。其二是願意改變梁振英蔑視立法會的做法,把施政報告發表的時間提早到十月立法會會期開始的時候,又同意增加特首出席立法會答問會的次數,例如每月可能額外多出席一、兩次30分鐘的答問會以回應議員的質詢。
跟梁振英的剛愎、好鬥、侮慢立法會民意議員的態度相比,林鄭月娥的姿態委實不同,也較不讓人反感。可惜,林鄭月娥到目前為止只是在姿態上表現得有商有量,表現得願意聽意見,實際上特別在重大問題上她其實綿裏藏針,寸步不讓。
就以高鐵「一地兩檢」為例,民間監察團體經過深入研究及討論後提出其他可行方案要求特區政府考慮,例如把一地兩檢的安排改在深圳福田口岸進行。這樣既可令乘客方便乘車,也可避免一國兩制及香港的司法管轄權受到削弱,可說是面面俱到的折衷方案。但是,林鄭月娥及特區政府對有關建議根本不肯接受,甚至連認真討論也談不上,反而急急要在立法會提出沒有約束力的議案,希望在建制派護航下迅速通過支持「一地兩檢」的議案,好混淆視聽讓市民以為大局已定,毋須再討論。像這樣為求讓「一地兩檢」過關而搞小動作,置認真的諮詢及討論不顧,置港人對兩制及司法權被削弱的憂慮於不顧。林鄭月娥是真心聽民意還是視民意為點綴實質強推官意不是很清楚嗎?
不過,林鄭最敗筆,最缺乏誠意的是上任到現在都不敢、不願面對政改及民主化的訴求,總是以時機不對,缺乏條件為藉口左閃右避,不肯作任何承諾。從她近幾天的口風看來,下星期發表的施政報告同樣不會在政改、政治問題上有多少着墨。
然而,政治、政改問題才是當前的核心問題,才是社會特別是年輕人鬱結的根源。稍稍看看過去幾年的事就能明白,社會之所以撕裂內耗越趁嚴重,正因為政治體制失效,失去調和不同意見及解決爭議問題的能力。
重啟政改方可和解
特首及特區政府由小圈子產生,本身先天上已缺乏認受性,再加上立法會組成方式不公平公正,助長特權與建制派壟斷,市民屬意的代表反而淪為少數,市民意見往往被擱在一旁。結果自然是政令不暢,爭議猜疑四起。
何況《基本法》早已答允讓港人在特區成立十年後實行雙普選,現在回歸已經20年,雙普選的目標不但沒有落實,反而有越來越遠的情況,市民感到憤怒與不耐實在理所當然。
正因為北京不肯履行承諾,甚至以形同偽選舉的8.31方案敷衍港人,才催生了三年前的雨傘運動,才令不同陣營市民的分歧對抗白熱化,才令香港分裂成藍、黃兩大陣營,爭鬥不休又無法擺平。過去幾年港事之所以不堪聞問,中港關係大插水,建制與非建制陣營劍拔弩張,都從政改無功、民主無望開始。而港獨思潮在部份人包括年輕人中間冒起,得到支持,同樣跟民主二十多年停滯不前有直接關係。
林鄭月娥若真的想為社會解決鬱結,打破當前分裂、對峙政治僵局,唯一的方法是重啟政改,讓民主化重新啟動,再逐步重建市民對政制、政府的信心,讓政府及議會恢復有效運作,處理分歧。要是林鄭一意迴避難題,對僵局的癥結視而不見或故意忽略,那不管林鄭施政報告有甚麼新猷都只是一堆口號與指標,對改變僵局沒有絲毫幫助。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