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應該給誰讀? - 馮睎乾

名校,應該給誰讀? - 馮睎乾

日前《入名校要捐500萬?》刊出後,朋友、舊同學、網友紛紛報料。有位中產朋友J是DGS舊生,有一個女兒,前幾年母校籌款,J忍痛捐了近一個月人工,約八九萬,目的是給校方「留個好印象」,提高女兒入讀機會。其後女兒果真順利入了DGS小學,至於是否跟她捐款有關,則不得而知了。網友K留言,說幾十年前報讀幼稚園,有家長會借地址,某些學校索性掀開小孩衣領,看內衣牌子,就知道你是否有錢,因為很少人會借底衫,這種打假手法真絕。舊同學V是喇沙小一直升中學的,他報料說:「80年代喇小買位,20至50萬的確係得嘅。我當時偷聽媽媽同其他家長傾八卦嘢,話邊個邊個要畀錢先收。」不敢斷言是真是假,可肯定的是,由幾十年前到現在,一直有人相信「名校買位」。
以下故事肯定屬實:友人宋以朗爸爸宋淇,跟天主教香港前主教徐誠斌是莫逆之交,經徐主教推薦,宋以朗在60年代輕鬆入了喇沙做插班生,當然不用「買位」。第一天上學,全班滿座,老師知道新生來歷,即指令班上一位同學說:「你,起身。」就這樣空出一個位子給宋。宋公子雖享特權,但一點也不好受,從此更對教會沒有好感。
說了許多,彷彿名校天天上演的,盡是《繼承者們》那種高富帥和白富美的橫行霸道戲碼,現實真是這樣?我親身經驗則大異其趣。一般人的印象,是有錢人才讀喇沙、DGS、SPCC,恐怕甚少人會想像喇沙仔住九龍城寨吧,但廿多年前我確實認識這樣一個人。P是新移民,並非喇小直升,而是從同區另一小學派來,當然因為成績好。他中一讀輔導班——是特地為英文程度稍遜的學生而設的——考了第一,中二就編到較好的班,依然名列前茅。我就是這年認識他的,大家都住九龍城,放學後便結伴步行回家,在街上一邊踢小石子,一邊談笑。(明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