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男人靠弗攏 - 陶傑

這個男人靠弗攏 - 陶傑

大陸網絡流傳一篇長文,一個中國女大學生,在中國的大學校園,邂逅了一個中東交換生。在一個下雨天,他向她遞出一把雨傘,這位中國女生很感動,覺得這個動作像銀幕上一樣的浪漫,於是愛上,很快就結了婚。
結了婚之後,這位女生去了中東,生了一個小孩,與夫家同住,才發現是另一個世界。
當這個女生發現,文化隔閡,樣樣感到受不了,才發現她當初下嫁的,原來不是一個男人,而是一個宗教。
這個女子的自述,用詞很平靜,沒有情緒化的形容詞,一切皆是曾經滄海之後冷靜的沉思過濾。結論只有三個字:「我後悔」。但一切已經太遲:嫁一個西方人或中國人,後悔了還可以離婚,嫁去中東,一失足就陷入一個無底洞,永遠走不出來。
當初父母勸她無論如何要三思。但戀愛中的年輕男女,是不會聽父母反對的。他們馬上會將父母定為封建、守舊、種族歧視、階級歧視的對立面,由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朱麗葉,到巴金的家春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太多的反面人物和教材。
戀愛和婚姻,中學和大學沒有這一科,父母在家裏也無從教起。不錯,書店裏有許多論戀愛和結婚的書,但都是皮毛,世上每一對男女,都是一個獨立的個案,任何戀愛和婚姻的理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解釋每一段關係的成敗與榮哀。
但當你帶着一個非君不嫁的男子見家長,一頓晚飯,為什麼你的父母在提起筷子到放下之間,對你的那位如意郎君就有了定論?因為家長已經年過半百,他們也曾經滄海,他們都是過來人。
因為你的父母也經歷過十七歲,也曾經像你一樣盛夏驕陽一樣的轟轟烈烈。但你看看今天老去的他們:淡恬如水,相敬如賓,他們進入了晚秋,而且正步入人生的冬季。
因此,在晚飯後,你的父母客氣地將你的男友送出門,大門再關上後,他們換了一副面孔,嚴正告訴你:這個男人,你是嫁不得的。這句結論,不論如何的晴天霹靂,不論如何憤怒驚詫,年輕的你,是要聽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