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轉化(共享經濟聯盟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企業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轉化
(共享經濟聯盟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英文有句話叫做Business is business,直譯是「在商言商」。有人認為,商業決定只有利益考慮,沒有任何社會或情感因素。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商業利益和社會利益必然站在對立面,沒有共容的空間。事實是否如此呢?最老套的,就是出自阿當史密《原富》那句名言:「屠夫、釀酒者和麵包師傅,並不是因為想到我們的晚餐要吃喝甚麼,才去做這些東西;他做這些事時,其實只想到自己的利益。」
做過生意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大、中、小企的老闆,一樣像平民百姓,對社會有一定的觀點;有些人想透過政府和其他社福機構去替他們完成理想,但做生意的人,往往用自己最擅長的技術,去改變身邊的人和事。近年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一方面是一盤生意,另一方面提供社會缺乏的服務或產品。
坦白說,我覺得社企其實都是企業,本來沒有必要再多此一舉另立名目;但是這些企業往往將傳遞信念和價值作為存在最主要目的,以「社會企業」為定位,亦無可無不可。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尤其是顛覆傳統秩序的新創企業,成立的背後都有一定的信念和價值,在市場上也極為成功,可見改變社會環境和追求盈利,沒有必然的牴觸。
至於傳統企業,其實也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管理的過程。當然,我不排除有些企業將所謂的社會責任,當作一般公關活動。順帶一提,公關不是見不得人的事,可是近年各地瀰漫對企業不信任的風氣,公關也成了貶義詞。假如要我說「公關災難」的成因,最大問題還是公眾與企業之間價值和預期的落差,而在具體執行上,更令受眾感到格格不入。企業將環境保育、社會發展、民生需要等各方面掛在口邊,但對於市民來說,要見到真正的成效,才會開始相信。
其中一個最為香港人津津樂道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應該要數某間銀行在十多年前開始贊助參與的馬拉松比賽。我知道,香港有不少自認對馬拉松極為投入的熱心人,對這個賽事有不少怨言,不過事實是這項比賽也令到不少本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為了參賽準備,漸漸養成練跑的習慣,所以也不可以說這家銀行完全沒有貢獻。

社會責任是長遠無形投資

若然要我在雞蛋裏挑骨頭,我會說這間銀行的品牌,反正不是沒有人認識,所謂的宣傳價值,其實只是錦上添花,重點是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有沒有將社會價值轉化成長遠商業價值。
不過,以我的個人經驗,的確有不少企業成功將「企業社會責任」,轉化成長遠的商業價值。我曾經為一間地產發展商出版一份每月免費派發、推廣閱讀的刊物。不少喜愛閱讀的人,每個月都會到訪商場的派發點,那是很直接建立關係的過程。不過,我個人認為,這家地產發展商最成功的企業社會責任,應該是他們每年舉辦的公益垂直跑;畢竟他們擁有和管理城中最高的一座商廈,也沒有人比他們更有資格去舉辦這個比賽,與此同時他們也可以宣傳這座商廈最獨特的賣點。
同一家地產發展商,近三年也與旅發局合作舉辦單車節。表面上,鼓勵全民運動和地產發展,彷彿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大家要是留意樓盤的會所,不難發現康體設施往往是一大賣點。再者,單車節沿途經過的地方,也可以讓參賽者見到這個城市的建設,不少是這家發展商的作品。退一萬步說,投入人力物力,倡導社會群眾建立健康和學習的習慣,建立企業與社會的共同價值;當成效反映出來之後,也強化企業「香港為本」的定位,長遠而言是種無形資產的投資。

李兆富
共享經濟聯盟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