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是「生死場」,總是重門深鎖,住上的都是最危重的病人。早上生龍活虎的老爺爺,半夜血壓插水奄奄一息;下月結婚的準新娘,器官衰竭命懸一線,喜事隨時變喪事。「嗰時我啱啱結婚,要同病人嘅未婚夫講解病情,話佢知可能救唔番……」相近的人生軌迹,迥異的命運,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駐院專科醫生楊珮寧,說起這個女病人,難掩一臉黯然。lCU的黑色午夜,疲憊醫護手上的香噴噴杯麵,是難得的風平浪靜。
監察儀器發出沉悶的咇咇聲、醫護全副武裝……凌晨三時,下午由普通病房轉來的伯伯,身旁儀器響不停。這夜,大着肚當值的楊珮寧是唯一的高級醫生,檢查後確定3條血管閉塞,與趕來的心臟科醫生商議搶救方案,決定即時為病人更換人工心肺,「lCU係最注重團隊精神嘅部門,冇人夠膽講一個人識得晒所有嘢,一定要同唔同人合作,互相補位」。
一張病床一場大戰
這是ICU的日常:全力救火、全民皆兵。與胸肺科、心臟科一樣,ICU也是專科,照顧的是病人中最危重的5%。2008年港大醫學院畢業的楊珮寧說仍是實習醫生時,已下決心加入「救火隊」,「關鍵時刻,確實可改變病情;加上有相對充裕時間同人手去評估病人,就算最終救唔到,但你知已盡力,至少唔會有咁多『如果有多啲時間可能救得番』嘅遺憾」。
她說從來享受團隊精神,指病人的病情可以急速惡化,很多時要緊急進行入侵性手術。試過搶救一名準新娘令她百感交集。「病人只有30出頭,因為嚴重感染導致多個器官衰竭,嗰時我啱啱結婚,奉命要同病人未婚夫講解病情,話佢知可能救唔番……」
最終女病人死了,令她沉重了好一陣子。「有好多反思,每個病人都係活生生嘅生命。」懷有6個月身孕的她,兩個月前遇上需更換人工心肺的弱智病人,作為媽媽,同樣經歷掙扎,「當時我就諗:如果佢係我個仔,我都一定唔會考慮存活率,而係希望盡力去救」。2015年考獲深切治療專科醫生資格,受訓時要駐守急症室及內科病房。採訪那天當夜班,下午交接聽取日間同事匯報各病人情況。
走進生死場,準媽媽說最重要是冷靜沉着應戰,只因20張病床,每張病床,都可以是一場大戰。有關瑪麗醫院的攝影展,即日起至10月6日於中環交易廣場舉行,包括過去極少曝光的ICU珍貴相片。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