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引喻得義 - 古德明

《大公報》引喻得義 - 古德明

《壹週刊》十月一日易手,易手前最後一篇《壹觀點》善頌善禱,盼週刊「不會走上《大公報》的舊路」。只是《大公報》的歷史,香港年輕一輩未必懂得。
《大公報》一九零二年創立,一九二六年停刊,由書生張季鸞接辦,奉行四不主義:「不黨,不賣(不以言論作交易),不私,不盲。」當時日本屢犯中國,蔣介石忍辱負重,同時整軍備戰,中共卻醜詆為不抗日,煽動輿情。張季鸞獨具隻眼,不屑「附和一部份人所謂即時抗戰論」。他說:「《大公報》絕不盲目投人所好,即使因此關門,也心甘情願!」西安事變期間,他更發表《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呼籲張學良等亂國賊:「你們趕緊去見蔣先生謝罪,同哭一場。這一哭是中國民族的辛酸淚,哭祖國積弱,哭內憂外患中犧牲的同胞。」抗戰期間,他還時時發獅子吼:「中共破壞抗戰,危害國家……」這就是當年《大公報》的風骨。
一九四九年,《大公報》被中共接管,從此「黨、賣、私、盲」是務。不過,也有作者靈魂不賣。九月二十八日,大公網就發表陳建民鴻文《壹週刊不知「醜」字如何寫》,表面上是痛斥《壹觀點》:「週刊自比作《大公報》,是引喻失義,東施效顰!」按易手前的《壹週刊》當然不能和當年的《大公報》比肩,但陳建民顯然志不在諷《壹週刊》。他盛譽張季鸞時代的《大公報》為西施,寓意非常明顯,絕對是引喻得義,《壹觀點》作者可引為知己,張季鸞夜臺有知,也應引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