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有幾霸道 講獨就有幾遠(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威權有幾霸道 講獨就有幾遠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一年一度這個所謂「國慶」都是讓「愛國人士」、「愛國組織」大顯身手、大談「愛國」的大好日子。香港在主權移交之後,這個日子也成了一眾來自前殖民地政府的官員、港英舊電池、忽然愛國人士公開洗底的大好機會。而作為特首,在出席國慶酒會中的致辭,更是一年一度公開訴說家國情懷的最佳時機。林鄭月娥今年的那一句「感受到國家的底氣」,充份表現了一個前殖民地AO可以在政權的「強力支持」下,幹部化得多麼徹底和快速。
另一邊廂,每年的國慶日也成為示威遊行的必然日子,而且越來越有禮儀化及節氣化的趨勢。近年的國慶遊行,無論主題有幾多元,始終有一個很突出的意念,就是要篤爆這個國家及政權的虛偽,要指出現在這個國不是香港很多人心目中可以認同的那個國。而且,越來越高調指導香港人要如何擁黨愛國的人及其行徑,也成為遊行示威的批判及挖苦對象。愛國彷彿變得可笑,「愛國」就等同於「虛偽」。如斯局面,孰令致之?
在台灣,已經沒有多少人理會中共這個國慶日子。在海外,當然還有一些長期被中共統戰的僑胞組織會配合,但除了一些老華僑之外,主要的參與者只是中國的海外留學生。而那些融入當地社會的華人第二代,大部份根本不會再承認中國人這個身份。
只有在港澳地區,才會有駐港官員、特區政府及中共中央,不時強制要大家愛國,因而在情緒上及行為上作出強烈的反彈。在中國今天的國土之內,也只有香港和澳門才有這一種政治空間來表達這種情緒。
中共政權可以透過在香港的代理人不斷壓抑香港人的言論空間,打壓政治異見分子,甚至出動江湖人物,在言論上威嚇港人。特區政府也會配合,用盡手頭上的法制及檢控工具,在行政上採取更威權的手段來反制民主派。例如內地近期通過的國歌法,只要香港政府透過本地立法,或中央政府把其納入《基本法》的附件在港推行,以後一奏起義勇軍進行曲,人人必須擺出崇敬的儀容姿態,冇得你揀。對中共政權來說,最理想的狀態可能就是人人都冇得揀,人人都要擁黨愛國。
不過,大部份香港人就是不賣賬,特別是年輕一代,就是不願意向這個威權政府屈服。年輕人的躁動令他們認為默不作聲也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一俟開學便按捺不住,在校園內高掛香港獨立的標語,挑戰成人世界的權威。

中央發財不立品 港青難接受

港獨從來都不是香港人的主流訴求,但作為挑戰中共威權的論述方式,就是要令阿爺冇面,要令政府尷尬,要令那些愛國人士暴跳,要突出今天的香港不是《基本法》承諾了給香港人的未來,要顯示今天這個中國,不是未來一代可以接受的國家體制。單是這些,足以令港獨成為壓抑不了的假訴求、繼續作為沒有行動綱領的偽命題。當權者越是打壓,以港獨作為演繹政治的方式便越有市場。港獨與不斷強制香港人要擁黨愛國的觀念,已經成為香港獨特的風土國慶儀式,是要在一個政權建構的主調子中,變奏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反調。
可以想像,以後每年在這個日子,中共當然會繼續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大談國家發展的成就,大力鞭撻各種分離主義的主張。特區政府當然也會配合,大談國家的底氣,高唱回歸之後香港發展如何走上融入國家發展的康莊大道。那一種所謂愛國人士,也可以把握這個機會表忠,甚至乘機跳出來當爛頭卒,為阿爺清理門戶。但同時,只要中共的體制不變,只要香港的政制死結打不開,每年的國慶日子,就必然會成為香港人及年輕一代表達不接受現在這樣的政治安排、拒絕認同那一個發財不立品的中央政權的大好日子。
港獨在香港沒有多少政治空間及實質的意義,但只要中央政府的威權行徑不變、只要不斷要把擁黨愛國變成香港人的政治圖騰、還要繼續違反對香港政制發展的承諾,港獨訴求便會繼續有市場。可以說,威權主義可以去到幾盡,強制愛國可以去到幾霸道,直接或間接決定了港獨訴求可以講到幾時。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