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忘的城市 遺忘的港殤(傳媒工作者 林彥邦) - 林彥邦

善忘的城市 遺忘的港殤
(傳媒工作者 林彥邦) - 林彥邦

10月1日晚,27萬人在維港兩岸觀看國慶煙花匯演,一片歌舞昇平,據說還有「生日蛋榚」為回歸20周年的國慶日慶生,不過因天有微雨未能看清。五年了,很多人或許已經不再將南丫海難這宗香港歷來最嚴重的海難放在心上,又或他們從來都沒有將他人經歷的苦難當作一回事,只剩下中環碼頭一隅,數十人點起香燭、供上麵包、撒下紙錢,悼念無辜犧牲的39條人命。
運輸房屋局長陳帆說,希望家屬可以放下。所謂的官員們,早上衣香鬢影出席酒會、晚上樂孜孜看煙花,說放下,你們有這個資格嗎?
五年了,海難的調查報告還未全面公開,整件慘劇是否人為疏忽造成,未有答案。事發時的海事處長已退休,每月退休金袋袋平安,而刑事調查方面,海事處只有兩名人員被檢控,當時的所謂「問責」官員已離任,從來都不用為39條人命負責,新任官員一副深表遺憾卻事不關己的模樣,整件事不了了之,叫人如何放下?
這些所謂官員,從來都沒有真心為逝去的人感到傷痛,沒有為在世的人抱不平,他們期望的只是讓時間沖淡記憶,淡化他們可能要承擔的罪和責,這種缺乏公義單方面的「放下」,其實不過是想叫人遺忘:事情都五年了,你們這些家屬還鬧甚麼?
不過五年前,海難發生後全城哀痛,數年光景,這曾經牽動所有港人的慘劇,就像舊書的一頁被揭過,還要為所謂的國慶讓路,固然因為這城市向來善忘,更重要的是對特區政府來說,10月1日是為偉大祖國慶祝建國,讓官員有機會獻媚表忠的日子,其他種種都不過是沙沙石石,還是早早「放下」吧。
但有些事,不應忘、不能忘。
當晚正巧在新聞室當值,突發主管通報說南丫島沉船,有人墮海,那時候還沒有設想到,事情會如此嚴重;直到海怡碼頭的畫面傳來,救護人員飛奔着為傷者急救,部份傷者已面無血色,救援船上擺放着相信是載着遺體的袋子,事情看似不妙了;到同事坐小艇抵達現場,收到直播訊號那一刻,映入眼簾的是倒插在海中心的南丫四號。
怎能忘?忘不了在海難消息傳出之初,有傳媒將之稱為「十一海難」,後來悄悄改為「南丫海難」;忘不了已因涉嫌嚴重違紀被退休的中聯辦前副主任李剛,當晚到醫院做戲時喧賓奪主,先於梁振英發言的惡心畫面;忘不了當年特區政府連續三日下半旗,10月4日梁振英更率領一眾官員,包括現已入主禮賓府的林鄭月娥,在政府東翼廣場為死難者默哀,其間梁振英還狀似哽咽,之後一年,十一煙花取消。
即使再累再多光怪陸離的事,拒絕遺忘,在內心一隅為死難者留下一個角落,是身在這城市、面對威權管治的人們,最起碼的責任。
五年前那一夜,透過鏡頭看着漆黑的海,彷彿看到死難者們,在遠方維港上空璀璨煙火下,於怒海中掙扎求存;五年後的這一夜,維港上空煙花仍在轟轟作響,彷彿普世歡騰。蔡若蓮喪子被嘲,官員權貴們齊聲聲討;同一批人,卻在他人的忌日,大放煙花歡賀,這些死難者當日,正正是出海看煙花而不幸遇難。
誰比誰更冷血、誰比誰更涼薄?

林彥邦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