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底氣的底氣 - 曾志豪

沒有底氣的底氣 - 曾志豪

國慶酒會,林鄭特首致辭,她只用了一個詞語,便達到了過去幾屆特首做不到的香港融入祖國的效果,便是「底氣」。
她說了兩次「底氣」,一是「深刻感受來自國家的底氣」,二是「中國是香港抵禦風浪、戰勝挑戰的底氣所在」。
「底氣」這個詞語,入鄉隨俗得恍似是幹部的發言。
香港人一般會用,「深刻感受到國家的自信和強大」。或者「是抵禦風浪、戰勝挑戰的信心支柱」。
而林鄭卻選擇了用「底氣」。
因為大陸慣用語是「底氣」,所以林鄭當了自己是G-Dragon,國慶酒會是演唱會,致辭時便要講當地的語言「梨猴,鵝愛大家!」來討好觀眾。
只是沒想到她在自己主場也要講作客的語言,只能說香港「好客之道,點少得你。」
但林鄭愈講底氣,我卻覺得香港愈洩氣。
董建華年代,致辭時會堂堂正正提到香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個「三位一體」的價值信念;林鄭通篇致辭,只用「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含糊帶過。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都沒了影子。
曾蔭權年代,致辭時提到香港的優勢,會說「香港在國家『走出去』」的過程中扮演不可取代的角色,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這個角色會繼續加強。為國家提供與世界接軌的平台。」
今天林鄭的演辭,香港在國家的定位只是「受惠」機構,只懂「享受」國家的機遇,只有「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再也沒有甚麼「不可取代的角色」這種充滿「底氣」的形容詞了,香港也別想甚麼「走出去」,再沒有「國際金融中心」了,還是乖乖走入大灣區好了。
香港在林鄭的演辭中,就像一個沒有貢獻只能以聽話換取金銀珠寶的傍大款的二奶。
回歸這些年,香港的位置沒有了角色沒有了,有的只剩國家給予的「底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