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局長網誌」是用來跟市民解說政策,把政策背後的理念講清講楚,甚至引發討論。但羅致光局長今次網誌竟然藉鄰舍輔導會的裁員風波,以及利民會的裁員傳聞來「教導」社福機構作財政預算,批評部份社福機構的預算「保守」。若果羅博士仍然在香港大學教授社會工作行政,此等「教導」或會較易被社福界接受,但羅博士已貴為勞福局局長,是政策的制訂者,此等網誌實有推卸責任之嫌。
或許局長網誌其實是項莊舞劍,意在塑造「整筆撥款制度徹底改革」的方向,使制度問題化約成機構管治問題,再將機構管治問題化約成財務管理問題,再將財務管理問題化約成財務總監的水平問題,令大眾難以管中窺豹。
對於鄰舍輔導會及利民會兩件事件,從政策角度而言,局長必須回答:是甚麼政策促使此類事件發生?政府的角色又是甚麼?眾所周知,現時的「整筆過撥款」是由鄭月娥所推動的,一直標榜彈性、靈活運用,讓社福機構有更大自主性。部份機構的「保守預算」正是這個制度所容許的機構自主性。如今有機構「出事」,整筆撥款制度正是罪魁禍首,局長不能迴避,特首更不能逃避當年一手推動的責任。
回頭看看是次鄰舍輔導會裁員事件,機構既不影響資助服務,亦為受影響員工提供合乎法例的賠償,這就是整筆撥款制度念茲在茲的「機構自主性」。嚴格來說,有關當局根本無權置喙,更遑論干預。
可以說,鄰舍輔導會的問題決不是「人為意外」,更不是「個別事件」,而是本質問題──靈活彈性出了禍,機構要裁員影響員工福祉、服務無法延續、服務使用者身受其害。面對以上種種,負責規劃整體香港社會福利、制訂社會福利政策、撥款予社福機構的政府,竟無權過問,只可以「教導」機構「正確計數」了事。試問局長情何以堪?
如果局長真的想處理社福界的恐慌,必須承擔社會福利持續規劃的責任,為社會福利提供足夠資源,別再以靈活彈性之名,將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提供的責任,推卸到市場和機構管治之中。
最後,局長亦可以善用自己的數學天賦,協助政府做一個「不保守」的財政預算,畢竟社福機構只可以有最多三個月的儲備,而政府的儲備則已高達兩年,這種「律人嚴,待己寬」的財務紀律,固然難以服眾。尤有甚者,政府罵機構,不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是「百步笑五十步」。如果「計錯數」背後的心魔是財赤恐慌的話,最心裏有鬼的其實是香港政府。因為過往政府不論是在財政預算,又或是基建上都經常「計錯數」,市民早已希望政府糾正,局長大可以一展所長,去除政府的「財赤恐慌」心魔,實廣大巿民之福也。
邵家臻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