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抄襲 - 陶傑

中國無抄襲 - 陶傑

廣告人怒斥香港的廣告沉迷抄襲,陋習尤甚於大陸。
香港七十年代始經濟起飛,至九七大限之後,「創意」日漸枯竭。創作的起點,多來自臨摹,香港則短短三十年不到,本地的創意剛在七十年代勃發,就被「九七」陰影壓了下去,可以說,本來可滋育足以與日本稱雄的香港創作新生代,沒有足夠的時間,因為九七大限而過早夭折。
一個社會沒有了靈氣,就沒有了創意。以後的一切,不叫做抄襲,叫做Take reference。
廣告人受僱於大企業,廣告人也是受人錢財的。企業的市場經理有最後的決定權,但這位經理,在美加讀商科,而不是美術和電影,他主控所有的Budget,一切廣告意念,要由這位經理主管拍板。
要說服這位中國裔的主管接受任何創意,要遷就他(而多數是她)的眼界和胸襟。魯迅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中國人沒有一個敢做第一個的創造人。
即使你做了,你沒有任何的Credibility,因為你不是達利、安迪華荷、加藤忠雄,你只是一個香港出生、遊學過紐約格林威治村又回流香港的炎黃子孫,對嗎?
所以,如果你的廣告創作是第一手的,你膚色和身份,不可能令一名同樣是炎黃子孫的市場行政經理信服(Convinced),你的第一創意,高於達利和安迪華荷。
他是管錢的人,他的判斷是權威,因此你的「作品」,必須有一個香港以外的西方Reference,讓他另行在Google搜索。
你要告訴他,你的作品是「參考」了蘋果手機的設計家伊芙(Jonathan Ive)的流線體,而伊芙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一度為喬布斯御用設計師。
用皇家英國、美國、Apple等幾家白人的跨國超級品牌壓下來,就構成一個對方無法Say No的Reference。而Reference,就是中國人在任何「創作」之間,能夠向投資者拿到錢的唯一語言。
而中國人在看自己的「創作」時,之所以感到興奮,是因為他們同時也讀懂了西方白人(必須強調膚色)的Reference language。
譬如「戰狼II」(這齣中華大片,我只看過網絡的預告,以及中國網民的激讚評論),最大的Reference,是近四十年前美國史泰龍的「第一滴血」,還有布魯斯威利士的「虎膽龍威」,如果我沒猜錯,應該還加上一點點湯告魯斯。這是中國人看了感到「終於我們也拍得出這樣的大片了」而狂喜呼喊的原因,雖然製作人許多是付高薪由美國請來的專家。
你不可以說大陸和香港中國人的抄襲癖是無恥,Oh no,一切只是Take Reference,何況他們會告訴你日本五十年代也一樣,而黑澤明的「蜘蛛巢城」確實是「抄襲」了莎劇「馬克白」。對中國人,寬容一點好嗎?畢竟,Unless otherwise claimed,呵呵,大家也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