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識飲惜食】
在銅鑼灣謝斐道他有一街三舖,其中一間相連舖位,是麻辣香鍋及貴州牛肉粉,另一家則是牛肉火鍋,每間舖約700呎,月租8萬元。其相連舖位,其中一間打正旗號以貴州牛肉粉作招徠,全港不多於5間。貴州牛肉粉是貴州當地人的早餐,粉麵最重視湯底。「湯內有牛骨、豬骨、雞骨,每日要熬5小時。」坐擁9間「十二味」字頭川菜館的張權說。米粉由貴州入口,吃起來較粗身彈牙,還有較少見的豆花寬麵。而另一間則是賣讓客人自選配料的麻辣香鍋,可選擇約40款配料及6款湯底,主要分乾濕鍋,更有少見的冰粉可解辣。
店內幫襯的大多是大陸客,這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群體是港漂圈,在微信有廿多萬粉絲,有港漂支持。所以客戶群一半一半,一半是內地客,一半是香港人。」24歲的他,在尖沙嘴厚福街樓上舖開第一間川菜館。「傳統川菜都是水煮魚、回鍋肉等大路菜式,我們以麻辣香鍋做主打,當時市場上沒甚麼人做。我家人都有支持我,給我100萬開第一間餐廳,另外100萬是由7位投資者籌集。」
他續說:「在香港好像一個後生仔,要通過自己創業去另一個階級,是很難的事。」對於靠父幹起步的說法,他表示,「我是有運氣的,每個人出生在那一個家庭都是有運氣在內,有父母幫助起步相對容易點,我創業第一年每日睡少於6小時,一睡醒便去入貨,和街市討價還價,連洗碗都要自己洗。」但做食肆可以不勤力嗎?「頭三年都不能賺錢,又遇人不淑,被經理騙了錢,有幾個月賺,又有幾個月蝕,平均都不是賺錢。」最高峯蝕約200萬元,卻採進取策略,「我們現在的股東60%以上都是港漂,我們群體都是內地來港讀書,然後畢業。股東們都比較後生,都是80、90後,大家都是來港發展打下基礎,年輕人比較拼搏,所以我們未翻本前便想快速擴張佔領市場,將賺到的錢再投資到下一間餐廳,我的想法是3年之內開到12間。」
(a)十二味麻辣小當家
銅鑼灣謝斐道379-389號特麗樓地下6-7號舖
(b)十二味貴陽牛肉粉
銅鑼灣謝斐道379-389號特麗樓地下9號舖
記者:何嘉茵
攝影:梁志永、張志孟
編輯:翟純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