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報道】
環保這兩個字說易難行,單單在香港的人均垃圾產量已經大得驚人,雖然各界已多番向大眾提倡環保意識,但香港的人均棄置量多年來不減反增,每人每日平均產生1.4公斤垃圾,回收量卻未有明顯增長。
很多國家在推行環保方面已經有顯著成績,為何香港這個擁有高教育水平的城市卻依然落後?在永續農場負責回收廚餘種植的農夫Alex Ko,因為回收廚餘的工作令他見識到香港人的浪費。Alex指出「香港人經常點很多食物,但往往吃不完又沒有打包的習慣,結果浪費大量資源,都市人太習慣方便,就如一些超級市場,將生果去皮,再用膠袋包裝,大量製造垃圾!」
其實在香港附近的國家在環保方面已有不俗的成績,這些國家在街邊設置較少垃圾箱,目的是想人民把垃圾帶回家中﹑減少製造垃圾。他續指:「香港人一聽到減少垃圾筒就已經覺得麻煩而不滿,但卻不會去思考如何減少製造垃圾。」另外,他又說「香港人有一種把垃圾放入垃圾筒內便當完成任務的心態,如果人們願意行多一步,由源頭開始減廢,環保就可以很簡單。例如我在外出時會盡量避免購買飲料和使用外賣盒,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垃圾。」
他認為政府的環保措施不足亦是引致香港垃圾問題嚴重的原因之一,「其他國家如新加坡非常重視環境保護,一個簡單的例子,他們是不會掃落葉的,即使掃也會將它們放回泥土,讓它們回歸自然。因為清理落葉而用到的膠袋,其實也是在衍生垃圾。」最後,他語重心長地說「在農場種植講求循環與自給自足,人們每日棄置大量無法分解的塑膠物料,對土地造成很大的破壞,而最終的惡果人們也只能自作自受。」
在香港大學負責推廣環保活動的學生Andrew Lam,平日會在家中進行垃圾分類,「我會在家裏擺放幾個鞋盒當作垃圾分類箱,有些人覺得垃圾分類很麻煩,但我卻覺得很有趣﹑很好玩」,只要多做一個簡單動作便可以對環境出一分力。 他認為現在雖然有很多地方進行垃圾分類,但分類得不夠徹底亦會令回收事倍功半。「例如外賣咖啡杯當中也有包含膠的元素,如果整個直接放進回收箱,即使被送到回收場也會被棄置,無法循環再造,原因是分拆和處理的成本實在太高。」所以大家在進行垃圾分類時要小心注意每個細節,否則徒勞無功。
Andrew平日亦有自備水樽的習慣,更會自備飲管和飲品攪拌棒,「很多回收公司都不會回收細膠,例如飲管,因為清理廢用過高,所以這類產品往往會被直接棄置,造成浪費。」
為了解決嚴重的餐具即棄問題,市面上已推出一些可循環再用的餐具,如水樽、咖啡杯、飯盒等。這些餐具不但設計輕巧,還具有摺疊功能,讓大家可以輕鬆帶出街四圍去,一齊源頭減廢,為地球出一分力。
了解更多: https://goo.gl/Qd27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