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來信說:「小女讀小學三年級,中文課本有課文敍述同一班學生,寫字或習慣用右手,或習慣用左手,但都無分軒輊。課文標題為『我們是不同的』,這是否英文We are different的直譯?改為『我們各有不同/千秋/長短』會不會好一點?」那標題的確值得斟酌。
按課文的意思,標題最好改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這成語套用了《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國大政治家子產一句話:「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這樣的成語,文字淺白,比喻貼切,絕對適合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不過,現代漢語教育家只許小孩子學習不倫不類的「白話」。我甚至見過「歧路亡羊」給改寫為「岔路上走失了羊」。
「我們是不同的」不是英式中文,但可解作「我們跟你們不同」,也可解作「我們(某個數目的人)各有不同」,那「我們」不一定泛指世人。至於「我們各有千秋/長短」,有比較優劣含義,和課文「彼此雖然不同,卻無分軒輊」的意思不合。假如不用成語,課文標題最好改為「人各有不同」。
「人各有不同」的英文說法,不是We are different。較好的說法是No two human beings are the same(世上沒有相同的兩個人)。又據上述課文的意思,說No two human beings have the same abilities也可以,即「世人的才能,各有不同」。要突出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之處,則可說Every human being is u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