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日瀏覽臉書,看見有人上傳一份中文作文功課照片,題目是:「假設你是兩歲學童,以不少於400字,以日記或書信格式寫出你參與面試班及學術班的感受。」聽說是沙田某女校的作文,我一見這世界級題目,腦海率先彈出一張「黑人問號.jpg」,但我的疑問跟很多網民不同,他們會問:「兩歲點識寫字呀?」、「兩歲邊知道書信格式呀?」、「兩歲點數到400字呀?」,諸如此類。我的問題比他們低水平得多,因為他們這樣問,至少表示看得懂題目,而孤陋寡聞的我,根本連「學術班」也未聽過。「學術」兩字,以我理解是指高層次、具系統的學問,試問兩歲小孩能懂什麼「學術」?連忙Google一下,原來香港的確有為幼童而設的「學術班」,教授英語會話、基本算術之類,跟學習彈琴畫畫的「興趣班」不同。我總算長了知識,但學ABC也叫「學術」?難怪文盲也可執葉做律師了。
這樣的作文題目,如果我當年在試場遇上,恐怕會慘遭滑鐵盧。首先,我沒讀過什麼「面試班及學術班」,留意那個「及」字,缺一不可,然則老師是假設所有學生的童年,都是同樣水深火熱了。第二,我的記性有點像Umberto Eco一本小說的主角,只記得書上內容,自己的過去則模糊一片,兩歲上課是什麼概念呢?即使我有這樣坎坷的過去,現在也不會保留如此慘痛的記憶。至於從兩歲學童角度寫作,倒不能說不合邏輯。在《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中,作者James Joyce一開始即模仿小童說話方式,「Once upon a time and a very good time it was there was a moocow coming down along the road」,而隨着主角成長,小說的語言亦漸趨成熟。由此可見,這份作文不過要求你兩歲參加過「面試班及學術班」,以及有Joyce那程度的修辭技巧而已,其實唔難。從小便接受呢種高汁教育,大個咗就算做唔成執葉律師,至少都可以攞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