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造訪北京,與中國領導階層會面,釋放兩國和好的訊號。過去數年因南海爭議,新加坡明顯站在支持國際法庭仲裁的一方,讓中國不滿。近來更發生新加坡軍車於香港被扣、新加坡驅逐首先是中國人的美籍學者等事件,兩國的關係似乎陷入低潮,因此李顯龍的訪問格外受外界注目。
首先要知道,今年北京舉辦一帶一路論壇,缺席的李顯龍被部份中國人視為是懲罰,誇言新加坡即將被邊緣化。事實則正好相反,如同香港,自由化程度數一數二的新加坡,乃是中國遂行商業外交的得力幫手,它從來沒有在帶路中缺席。根據中國政府對外投資報告指出,至2015年,無論是存量或流量,除香港外,新加坡都是吸納中國資金最多的地方。在流量方面,新加坡該年達104億美元,超過第二名俄羅斯的29億;在存量方面也有319億美元,遠多於第二名俄羅斯的140億。
即使在軍車風波後,雙方往來仍然熱絡,至2017年8月,新加坡仍是中國最大的投資地,而新加坡也不斷投資中國,僅次於香港與台灣。這凸顯兩國政治歸政治、商業歸商業的默契,並不會受層𥧌之外的因素干擾,特別是民族主義。需注意的是,香港存在嚴重的返程(round-tripping)投資,保守估計超過40%以上,因此,以真正讓資金走出去的角度來說,新加坡對中國的重要程度可謂不下香港。
但新中兩國的關係,是否如習近平所言的緊密?套一句鄧小平的話:雙方好也好不到哪、壞也壞不到哪。許多中國人士對新加坡遊走於大國的外交感到不滿,認為新加坡總是傾向美國;又有基於種族偏見,對新加坡不支持同文同種的中國感到不忿,因而將新加坡貶低為坡縣。這些都是缺乏現代國際關係與國際法思維的怪論,無益於兩國往來。
事實上,新加坡作為主權國家,在最大程度上維持國家利益再自然不過。對於採行修正主義的中國,新加坡一方面擴大交往中國,並企圖社會化中國,使其學習、遵守國際規範。另一方面,則必須買保險,也就是引進制衡的勢力,包括美、印等國。但這不代表新加坡以鄰為壑,與中國仍有一定程度的軍事合作,用透明化來展示不對抗的交流善意。
說到底,亟欲成為領導者的中國,恐怕沒有弄清楚新加坡真正想要的是甚麼。對新加坡而言,一個穩定有序的國際體系,才能讓新加坡永續經營。新加坡在乎的不是誰來領導,而是怎麼領導,目前中式法制顯然不符合新加坡的期望,這就注定新加坡得仰賴美國繼續運行體系。不幸的是,陰晴不定的特朗普政府正逐步放棄領導者的權威,而欲藉朝鮮半島危機重新定義體系。未來該怎麼走,是否還能安全靠美、經濟靠中?想必也是李顯龍準備安排接班的一大困擾。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