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到的葡萄」正解 - 馮睎乾

「吃不到的葡萄」正解 - 馮睎乾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介紹清末的格林童話古文譯本《時諧》,〈睡美人〉題作〈玫瑰花萼〉,〈白雪公主〉則是〈雪霙〉,譯筆頗佳,淺白生動。「魔鏡魔鏡,世上邊個最靚?」的古文版是:「數去名閨秀,阿誰貌最妍?明鏡倘相告。」《時諧》我沒見過原書,倒看過明清兩代一些伊索寓言譯本。中國最早譯介伊索寓言的是利瑪竇,譯文散見於《畸人十篇》,較完整的譯本是1840年版的《意拾喻言》(意拾,即伊索),編譯者為「Mun Mooy Seen-Shang」(蒙昧先生)和「Sloth」(懶惰生)──「Sloth」就是在廣州怡和洋行工作的英國人Robert Thom,蒙昧先生是他的中文老師。
《意拾喻言》的翻譯是怎樣呢?以下〈狐指罵蒲提〉,即〈狐狸和葡萄〉:「狐經蒲提架下,渴欲啖之,因其架太高,跳踴而摘之不得,遂悵悵然指罵之曰:『此蒲提大不中用,酸而無味!』抑知酸正可以生津而止渴,不過因其不得而反罵之耳。俗云:『皆因自己無能,反說他人無用。』世間無日不如是也。」這翻譯其實不準確,但細心一想,我們平時說「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時,表達的意思也跟原作者不同。大家說某人「葡萄」,通常指他嫉妒其他人,或說他酸溜溜地把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貶得一文不值。然而伊索這故事的教訓,根本與嫉妒無關。翻查古希臘原文,伊索是這樣解釋故事的:「有些人就是如此,他們因為無能而做不到事情,就歸咎於時機差。」(houto kai ton anthropon enioi ton pragmaton ephikesthai me dunamenoi di'astheneian tous kairous aitontai)重點原來並非嫉妒,亦非貶損,而是「時機」(kairos)。怎麼跟時機有關呢?其實狐狸對葡萄的評語是「omphakes eisin」,直譯即「是未熟的葡萄」,未熟,就是時機未到,引申為「酸」。這寓言今天已過時了,比如年青人買不起樓,確實要怪時機,吃不到的葡萄,有時真是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