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9月25日報導:〈反遊客浪潮捲歐〉!
今天才反?還以為早不是新聞,歐洲名城遊客滿爆情況豈止今天?全世界都湧向從風景、歷史、文物都相對比世界各地更優雅的一角,尤其著名景點與都會。一般遊客要求很簡單:吃喝、悠閒、購物,還有心理上到此一遊頓覺高人一等的心態;從日本、韓國、台灣、香港而大陸,問一百起碼九十九個答你首次遊巴黎,心裏或多或少帶一份莫名的虛榮興奮(起碼在歐洲都會面臨不定時、神出鬼沒的恐襲之前。)
歐洲多國在過去數百年於世界各地種下殖民瘤結,宗主國的一切曾經是殖民地子民心目中至高的標準,縱使殖民統治漸行漸遠,就不再殖民統治,文化上、思想上、肉體上流動着前宗主國的血液永恆不變。馬德里、巴薩隆那大街小巷充斥來自墨西哥並中南美洲拉丁人,從工作、旅遊並一萬個理由親近與他們長相、語言、宗教都無異樣的父國。
巴黎黑人、中東並北非人眾,好些區域不斷興建清真寺,原本天主教為唯一宗教的法國明裏暗角移形換影在變色,前殖民地子民移居宗主國人口極多,更多受法蘭西文化薰陶淘成長的來到今天仍然打生打死已經獨立的龐大人口,只要有機會,義不容辭到法國觀光感受前殖民主義的美好。
英國更不用說,前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更廣、更遠、人口更多。在英文成為國際語言成長的當下,來到倫敦及英國其他地方求學、工作、居住,起碼到此一遊的人數怎會少?
如若相信因果,歐洲今天遊客爆滿情況誰說不是數百年前開始的殖民主義構成的後果?
單單宗教一項,老遠從世界各地來歐洲,單為參觀各著名教堂,欣賞宏偉華麗建築之餘,禮拜感受一番,就是前緣結下的果。
中國大陸人民自從十多年前才開始接觸歐洲,越來越開放的旅遊簽證政策讓中國人大舉遊歐,從購物到置業、什麼都買個不停,某程度上也是一種心理治療,認定曾經被欺負被侵略今天我做大爺,錢大把,愛點玩、便點玩,畀錢你賺都要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