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應學習的德國歷史課(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港人應學習的德國歷史課
(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今年選舉年的壓軸重頭戲是德國的聯邦大選。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大選,德國大選未開始,外界已經預測到結果。現任的默克爾成功第四度擔任總理,國族主義政黨另類選擇黨成為戰後首度躋身國會的極右政黨,都是預期之內。選舉沉悶而又預測性高,除了是德國政治偏好理性平靜的競選模式外,也跟德國的選舉制度有密切關係。
德國是採用混合模式的經典例子,除了於單一選區選擇單一候選人外,有另一張票用比例代表制選擇所屬政黨。由於單議席單票制模式催生兩黨制,不利小型政黨,在美國形成了共和、民主兩黨長期壟斷,在英國則導致獨立黨、自民黨得票多,議席少的不公平局面。深受納粹上台的教訓,德國不採用單議席單票制模式,以防有政黨獨大。所以德國自戰後都是由中間極右的基民盟或中間偏左的社民黨與其他小黨組織聯合政府,顯示了權力分散,互相合作的特色。
然而納粹上台前的威瑪共和國採用的比例代表制,也有利了極端政黨共產黨或納粹黨進入國會。國會內小黨林立,政府經常倒台,政局不穩亦有利極端政黨坐大。所以戰後德國引入比例代表制時,也特意規定只有於全國取得超過五個百分點選票才可晉身國會,確保了德國政局多年穩定,國會長期以來只由四至六個政黨組成。不像鄰國荷蘭不採用最低門檻,結果今年3月的大選總共有13個政黨當選,至今仍未能就組織政府達成協議。北京於97年在港引入黑爾餘額法的比例代表制,目的也是製造今日立法會嚴重碎片化,黨派林立的分化之計。
儘管德國大選結果是早已預料之內,選舉前夕社民黨揚言會離開默克爾的聯合政府,以防另類選擇黨取得最大反對黨地位,令組織新政府增添變數。默克爾只有親商的自由派自民黨及左翼環保分子綠黨可供選擇。由於綠黨與基民盟姐妹黨巴伐利亞基督教聯盟政見分歧殊深,最後果真不能達成共識的話,默克爾可能要有重新大選的準備。

國族主義上癮易戒除難

而另類選擇黨所引發的政治海嘯,也足夠令德國人心憂。在戰後於去納粹教育成長的一代,深明國族主義帶來的禍害。因此德國人最能擺脫國族主義的束縛,致力為歐洲共同體而努力,今天成為歐盟龍頭並非偶然,亦單憑其經濟實力。然而另類選擇黨在選舉前聲言要擺脫納粹記憶,指二戰的德國不影響今天德國的偉大,又說在兩次大戰中服役的德軍都是英勇的,被指是國族主義復辟,令不少德國人有所警惕。歐盟於金融與難民危機中飽受質疑,更令德國人重新投向國族主義的懷抱,因此另類選擇黨也被攻擊為開歷史倒車。
國族主義就像鴉片一樣,容易上癮卻又難以戒除。德國人深受世界稱頌其對過去的深刻反省及學習的歷史教育,曾肩負起超越狹隘的一國身份,創造一個歐洲共同文明以及世界身份的視野和任務。然而一場偉大的實驗難免有所風浪,德國人在今天歐洲一體化與國族主義的十字路口中間,其選擇很可能不只是德國人的選擇,甚至是世界今後的選擇。目睹中共利用國族主義的大旗發動小文革,與高叫獨立的香港國族主義相煎,香港人縱然沒有上過德國人的歷史課,也該明白國族主義帶來的盲目歇斯底里與破壞。在這掀起新國族主義風時代浪潮中,也只能說一句:Viel Glück Deutschland!

貝加爾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