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英紅、張燕逝水年華 - 鄧達智

惠英紅、張燕逝水年華 - 鄧達智

寫《香港雙失》,好些朋友感嘆:這些年,香港何止「港姐選舉」與「時裝週」雙失?不少傳統光榮行業未有至失,只有更失!
悼念秦萍與全盛時期邵氏時光,請來資深媒體汪曼玲並「香港電影金像獎第一個或許最後一個影后」惠英紅,到港台《講東講西》聊秦萍、聊秦萍息影很多年後才進入邵氏,見證邵氏最後時光惠影后。
從小名小紅到重叠獲本地、區內及國際影后光環,已被友儕改稱大紅,唏噓自身經歷香港電影年產400多部,到100多部,來到今天十多部的景況。雖然身為小數中的小數幸運兒,電影不停地拍,影后不停地當,難禁一度東方荷李活、她的老本行失落的無奈。
誰也估計不來秦萍;當年邵氏玉女一號,低調一流紅星的蘊藏力量在與世長辭後,漸次浮面瀰漫,我等撰文悼念者不少在她息影時、仍是懵懂小孩,留下的痕跡與追憶卻比同代星星深刻更甚。隔着銀幕仰望星星,影迷對偶像難免憑空加分,直至認識真身,親和力更深、更受敬愛;秦萍是至佳例子。
秦萍靈堂上難得與她丈夫郭先生、女兒及同期女星張燕暢談。張燕滿口「小平」,浮光掠影回到很多年前初識方盈,聊起她閨密,亦一叠聲「小平」。
跟南來香港大比例北平、上海、東北、江浙(反正嶺南以北)少年同事不同,除廣東人岳華出生成長在北方,香港出生貴州人方盈之外,邵氏國語片演員極少數如她張燕原籍廣東潮州,土生香港人。跟同期演員不同,來自與邵氏前高層鄒文懷先生相熟的商人家庭,明星可以當,條件必須唸畢 Form 5(是英文書院Form 5、不是中文中學中五)面貌精靈、如假包換書院女張燕演得最多是飛女。說起帶領邢慧與秦萍被公司派往日本學藝的哀愁,好大一伙少年十五二十時影城共事歡愉,今天眾人上天下地離散,臉上雖無太深悲哀,難禁眼神一抹煙霞,那些邵氏逝水年華如水銀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