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四年一度的立法會選舉完結,民主派保住四席,較進取的民主派蘇嘉豪成功進入議會。號稱中間派的林玉鳳亦成功當選,高天賜連任。有分析認為澳門看似民心思變,建制派受到一點挫敗,未來或陷入苦戰。但筆者反而認為,澳門今次選舉只是受到天鴿風災短期影響,長期政治格局,尤其是政治社會文化基本面不變,未致變天。
澳門立法會目前33席議席中,當中直選只有14席,以比例代表制選出。另外12席由間接選舉,類似香港的功能組別,長期由建制派壟斷。其餘7席由行政長官崔世安直接委任。在直選議席中,泛民得票長期只有約20%。選前天鴿襲澳,掀起部份澳門市民不滿政府施政,但熟悉澳門政治的人士都預料風災因素對整體形勢影響輕微。
蛇齋餅糭具吸引力
筆者早前跟一些澳門候選人討論過,他們都直指政府在應對風災表現大大失分,但事後發放大筆的賠償金紓緩了不少市民的怒氣。至於香港人一廂情願認為澳門政治格局會因一場風災而變天,明顯與現實有落差。候選人和支持者都指,澳門建制派不斷打出所謂蛇齋餅糭的政綱,持續對當地選民具吸引力。站在香港人角度可能難以理解,但若果是於澳門長大的市民,便明白多年來普羅百姓並未分享到經濟成果,大多過着基層生活。當選者若能成功爭取到書簿和醫療等津貼,的確是解決到選民的燃眉之急。這也是選民的現實選擇。
澳門的社會福利保障除了政府提供,同鄉會或地區社團組織的角色也不可或缺。選民擔心,若果不投建制派議員,會失去部份的資助或津貼。雖然隨着澳門出現較多的中產階級,有利中間派或民主派,但參政人士單靠口號,缺乏資源,實在難以打動大部份選民。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2016年底的民調顯示,73.6%的澳門市民最關心的是民生問題,其次是經濟,有21.7%,表示最關心政治的選民只有1.4%。澳門選民在風災中實際利益受損,用選票對建制派作出懲罰,這是最直接的分析。但絕非選民認同民主派的理念,或者和香港人一樣希望改變政治格局,而是選民認為政府及建制派未能有效維護社會利益,需要懲戒。相反,民主派在政府嚴重失誤下未能增加議席,這值得澳門的社會學者深思,是選民務實心態不變,還是受選舉制度所限。三盞燈的晚會有幾場,來來去去就是幾百人,未來30年實在難以看到有台灣和香港萬人空巷的境況。
差不多可以肯定的一點,澳門底層政治建築由社團組成,「強社團、弱政府」的文化深深植根於選民心中,只要這點不變,澳門政界難以變天。澳門傳統的公民社會都由親中團體壟斷,葡殖時三大家族馬萬祺、何賢、崔德祺,回歸後其後人早已走入建制,政府與公民社會的領導層基本上是共生狀態,雙方長期處於互信而非監察的關係。這使得政治文化講求求大同、你中有我、大局為重。加上澳門地方小,資源少,重視鄰里關係。這些下層政治結構大體不變下,往上的政黨分佈、議會組成、利益勢力等長遠看來不會出現大變。
期待蘇嘉豪在議會內能與舊有的民主派好好合作,也能扮演好監督澳門政府的角色。反對,不一定代表獨立、對抗,有時候,不過是想居住的地方能發展得好一點,政府能更好的施政而已。
http://www.facebook.com/cheungkingyi
張景宜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