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楓華金句的真相 - 馮睎乾

蔡楓華金句的真相 - 馮睎乾

最近世界很不真實,律師不似律師,甚至人不似人,當下發生的已如此魅異,更何況是三十年前舊事?一九八五年《勁歌金曲》季選,主持蔡楓華失言,事業從此一落千丈。問香港任何上年紀的人,他都會告訴你,那句話是「一剎那光輝唔代表永恆」。
但幾日前我才知道,蔡楓華根本沒有這樣說。
網上有人舊事重提,還附上YouTube現場片段,指出蔡楓華原來是說:「一時光輝未必係永恆嘅。」我看片求證,果然。天啊,怎麼幾十年來,全香港都把「一時光輝」誤記為「一剎那光輝」呢?甚至蔡楓華多年後受訪,也說自己講的是「一剎那光輝」!有人說,這就是「曼德拉效應」。
幾年前有位博客Fiona Broome說,很多人清楚記得,曼德拉在八十年代已死於獄中,但現在的事實是:曼德拉不但出獄,還當上南非總統,四年前才在家中逝世。大家記憶的現實,出現不同版本,這就是「曼德拉效應」。有人解釋,我們的靈魂分裂為幾個部分,同時存在於幾個平行宇宙,經歷不同人生,於是有不同記憶。
這樣離奇的世界觀,我認為有必要鄭重推薦給何君堯。他曾自認社工,其後否認;他曾宣揚「殺敵」,其後否認;他向來自稱英國「執業律師」,現在又否認──留意「註冊律師」不等於「執業律師」。何君堯不會承認說謊,更不會說忘記食藥,那麼面對這樣層出不窮的矛盾,如何自圓其說呢?「曼德拉效應」,就是白痴的唯一出路。比如說,某個宇宙的何君堯的確是英國執業律師,這個宇宙的何君堯一時不慎,流出了另一個何君堯的履歷,反正都是何君堯,實在不用分那麼細。
當然,即使不用「曼德拉效應」,我們也能解釋蔡楓華金句何以有兩個版本。從前看過哈佛心理學教授Daniel Schacter的《記憶七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有章專門探討「暗示」對記憶的影響。作者先舉九二年阿姆斯特丹空難為例,當時有貨機引擎失靈,撞向市郊民居,數十人罹難,電視台、報紙記者立即到現場拍攝。十個月後,荷蘭一群心理學家研究人們對這慘劇的記憶,他們問了一條問題:「電視播放飛機撞樓一刻的畫面,你有沒有看過?」大部分人答有,甚至繪形繪聲描述飛機撞上民居的速度和角度。但事實上,電視從未播放事發一刻的畫面,心理學家根本是刻意誤導受訪者。觀眾在電視見到的,只有事發後亂糟糟的場面,而他們描述的墜機一刻,純屬腦補。
最離奇的錯誤記憶,莫過於承認自己沒犯過的謀殺。七十年代有位Peter Reilly,回家後發現母親被殺,立即報警。警方對Peter進行測謊檢驗,他沒通過,被認定是兇手。他最初竭力否認,但警方逼供,他居然被說服了,以為自己真的弒母,只是把記憶壓抑下來,結果認罪。兩年後出現新證據,才證明他無辜。
各位看到這裏,應該明白為什麼會記錯蔡楓華那句話了。我回想一下,自己當年根本沒看現場直播,印象中的金句,只是多年來人們口耳相傳的版本。翻查舊報紙,當時娛樂版已誤書「一剎那光輝」,我們看了報紙,就以為看了電視, 更以為蔡楓華真的這樣說,連蔡楓華自己也糊塗了。可以肯定,只要我們不夠小心,這種所謂「曼德拉效應」還陸續有來。最近期的例子,是教育大學民主牆上那句話,事發後校長、教育局長立即高調譴責教大學生,但實際上,校方早表明無法確定張貼者身份,直到今天也沒有還教大學生一個公道。十年後有人舊事重提,必一口咬定那句話是大學生張貼的了。
人生有些事情,大家總不願記得太真,可能是因為霧中風景更好看,然而歷史的迷霧,往往是極權的妖氛。有人要洗我們的腦,不必擔心;我們最該害怕的,是自己早不在乎被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