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街頭拍攝,少不免有人圍觀,亦不時有朋友前來拍個照、傾兩句,內容大多有關工作或者體育的事情吧;最近有一次,於人叢中聽到一句語氣帶點惋惜的:唉,嘥晒啦,做體育。
實在有點哭笑不得,也不知道這話算褒算貶?類似情況,還有出席講座或分享活動時經常會被問到:點解你當初唔揀報正式嗰啲新聞,會報體育嘅?
是我太敏感吧,每當遇到上述這類情況,就會自然地聯想是否體育被定性為「非一般」、「非主流」而感到少許不自在,應該是我「諗多咗」了;不過這或許亦不多不少地反映了社會上的部份看法。事實告訴我們,體育這回事要到某些時候才能惹來較多關注。例如只有於大型運動會期間,體育新聞才會獲分配較長的播出時間;全城關注香港足球隊在世界盃外圍賽的表現,洗板瘋傳好幾天,但整體球迷人口並無顯著增加,入場睇本地波的來來去去還是那幾百人。一夜喧鬧,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多年前於《蘋果日報》讀過短文一篇,比喻精妙,故印象非常深刻,大意如下:把社會上各個界別比喻成服飾的話,新聞大概就是襯衣和西裝外套、財經則為領帶袋巾、娛樂就如手錶或飾物,而體育就像一些襪子,確實存在,卻又毫不起眼。有時蹺腳而坐或許會被看到那麼一點,但大部份時間都只低調的存在着。沒辦法,大概金融比金牌重要,恒生指數比獎牌總數更能反映地區實力吧。
體育這回事的受關注程度,確實還有大片大片提升空間。先不說體育能帶動經濟活動金額,它的其中一個威力,在於其強得無與倫比的凝聚力;當然踢足球不會令飢民吃飽,打籃球不能解決溫室效應,但它有自己的一套改變世界的手法;那結果有時不能量化,但其實,世界就因此而改變了。社會風氣改變需時,但我一直堅信,一個有要求的人,對襪子是同樣一絲不苟的。
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