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看看今天香港,我們討論的是如何起貨櫃屋來住,是如何幾家擠在一個「共享單位」,這不應該是彩色4K的數碼年代,應該是倒退到黑白粵語殘片的舊香港。
我知道荷蘭法國台灣的貨櫃屋又靚又光鮮又典雅又帥氣,但問題是,為甚麼我們要住貨櫃呢?貨櫃屋再靚也只能是次選,等於現在流行的膠囊酒店,的確又靚又cyber又青春熱血,但這只是為了解決住不起四四方方舒舒服服酒店的人士而設。膠囊酒店和貨櫃屋,是無奈的次選,而絕對不應視作一個「答案」。
我有點不能理解,這邊廂香港政府財雄勢大,一擲千億移山填海搬村毀林開拓土地興建最先進最快捷的大型基建,高鐵大橋;另一邊廂,香港的市民,卻只能住在簡陋便宜的貨櫃屋!這個對比實在是「富者基建連千陌,貧者無立貨櫃之地」!
另一邊廂,NGO找來許多「熱心」人士捐地捐單位,東拼西湊的找來幾十個「社區共享單位」讓輪候公屋的市民暫時有瓦遮頭。我先要對社區人士的熱心給予萬二分肯定。但問題是,這個計劃的成功是要建基於別人的「施捨」,因為這是要求那些業主有單位卻「不去劏不貴租不貴賣」而蝕本以良心價來貢獻予社區人士入住,這是福利事業,而本來這應該是政府承擔的責任。
現在是否政府把自己的房屋福利「外判」予這些良心業主?那不如我們交稅畀這些業主啦!
我們回到粵語長片的年代,我們住在臨時安置的房屋,我們要和其他人共享一個廁所一個廚房,然後我們還可以享受話咁快就到廣州的優勢,最後我們還要交稅給照顧我們無微不至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