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貽汾出身世家,嘉道年間先後守備鳳陽、揚州、靈丘等地,又曾在浙江巡迴任職,晚年居住在南京。他雖是世襲武職出身,本身也是舉人,很關心民生疾苦。
靈丘在今山西大同。向來無人注意當地風俗,湯氏七首《靈丘樂府辭》可為補闕。其中正月十六婦女走百病之俗,北方皆然,元宵張燈更是舉國一致。換句話說,好日子大家都差不多。可是各地土風不同,艱辛之際,唯有各自掙命。
有所謂「青苗經」。因為當地沒有水利,倘若十天不下雨,禾苗就要遭殃。每當青苗在天時,大家醵資到龍神廟請和尚念經求雨,直至穀熟。當地入夏又常有冰雹之厄,所以詩說「願龍付雨雨怕硬,硬雨壞苗傷我命」。湯氏並非無知,卻不能揭破,只評論曰:沒有雨就沒有水,哪裏會有龍來答應農民?
又有所謂「抱麵人」。這也是西北常見風俗,塞外、關中,都很常見。說是中元節時要把麵捏成人形,蒸熟了給孩子玩。這首詩實在寫得好,既憐憫那些一年只偶爾能吃到白麵的孩子,也同情吃糠菜餬餬久已習慣的人民。前半篇曰:
莜麥黃,蕎麥黑。噉麵不如小麥白。七月十五麵作人,麵人笑入小兒群。小兒飢來食卻人,明朝再飢食草根。
在草根二字之下,又有小注,云:
邊俗極儉。常以雜草和糠作粥,曰餬餬。
人窮地瘠,無可奈何。研究指出,明末清初晉北地方一片荒蕪,乾隆時耕地面積稍有回升,從那以後,田地一直在減少,去「口外」謀生的百姓卻越來越多。本就是農牧業交接地帶,乾旱少雨之外,還有「鹽鹼沙化」。不過這概念,湯氏恐怕未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