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曾謙稱,他的衛斯理有時「科」不足,便剩下「幻」了。的確,我們對科幻故事的熱愛,正是冀盼科技改變未來。
撇開戰爭,SF(Science Fiction)的內容通常很美好,典型如星際旅行──有什麼比這更令人類怦然心動?自鄭和下西洋、大航海時代,再次發掘更大世界。現實裏,登陸月球1972年來沒下次,難怪有陰謀論懷疑美國造假,穿梭機計劃開倒車暫停,遊客上太空更一直只聞樓梯響。為何會這樣?
你未必要寫小說,但一定在小時候課本塗鴉過:會飛的汽車,不再有交通擠塞,甚至市民戴上噴射器便能自由翱翔……反映出來是多了休閒生活,並非我們懶,而是合理期望。現實裏,交通依然擠塞,工作時間更有增無減。為何會這樣?
我知,以上一直在努力中,只是未普及嘛。普及了的是什麼?智能電話。電話呀,朋友,三十年前哪想到尖端科技會是電話?最重要的即時語音溝通豈非早在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 1847-1922)解決了嗎?其他功能固然帶來方便,卻不見得帶來幸福,見到的是所謂無限商機,牽涉經濟霸權,也是令工作時間無限延長的元凶。況且,手機有多好玩,格局也未免太細、太小家子氣吧;正如上述,我們童年的願望何等波瀾壯闊雄奇瑰麗,科技不是由人類的共念、齊心就事成嗎?怎麼變成囚禁在小鐵盒子裏?
我不懂各項科技的瓶頸,可能某些較易取得突破某些較困難;但我知道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美國增加了軍備預算便得削減對愛滋病的研究經費。科幻故事少描述人類的自然死亡,暗示着醫療一日千里;科幻故事靠吃藥丸解飢,雖然失掉烹調樂趣,但等同不再有糧荒。現實裏,醫療和食物在有些國家唾手可得而在有些國家仍短缺,不患寡而患不均也。
回頭談SF的戰爭,對,很遺憾,出於觀眾口味,戰爭是科幻(尤其影視動畫)永恆題材,但有否發覺,裏面罕見滅絕性的大殺傷力武器,一枚導彈打來玉石俱焚,鬥快按鈕毫無戰術可言,太沒看頭了。所以,那些機械人仍然像中世紀的騎士般對決(日本有套卡通乾脆叫《裝甲騎兵》),或者像坦克車打着常規戰,打得比較有品。於是有人失笑:怎麼設定於未來的軍事竟然弱過原子彈和生化武器?就別要笑,SF裏的戰爭正正是通常不會殃及平民的。
還有,科幻故事甚少因國界、種族而戰,典型情節是地球聯邦軍抵抗外星人,雖然老套,但豈不更有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