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邁向黨委書記制(資深傳媒人 潘小濤) - 潘小濤

香港正邁向黨委書記制(資深傳媒人 潘小濤) - 潘小濤

近期社會出現很多爭議性政治事件,從「3+13」覆核刑期,到大學校園港獨標語,以及何君堯「殺無赦」風波,好像有雙無形的手在背後煽風點火,非要香港不得安寧。奇怪的是,林鄭月娥對此雖不至於視若無睹,卻表現得亟欲置身事外,跟前任特首很不同。
林鄭有意避開政治爭拗的做法,在何君堯殺無赦事件上表露無遺。星期日在針對戴耀廷的「吶喊大會」,何君堯、曾樹和高叫對港獨者應該殺無赦,隨即受到抨擊。翌日傍晚,林鄭被記者問到如何評價何的言論時沒有回答,直至星期二行會會議前才表示不贊成任何粗暴、侮辱性、恐嚇性言論,呼籲社會應冷靜、是其是非其非。
表面上,林鄭這樣就可專注民生,避免政府捲入政治漩渦。但政治就是公共資源及利益的再分配,是政治的延伸,良好的政治制度就是確保各種利益分配方案在大部份時間受到各階層認可,但香港政制向親共權貴及建制傾斜,其政策受到反對及挑戰的機會更大,由此引申的政治爭拗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調和的。
以前歷任特首都是親率高官赤膊上陣推銷重大政策,並與保守的商界、左派組成利益聯盟,期望建制力量為保自己利益而力挺政府政策。但事實證明,建制派是生蟲枴杖──靠不住,而高官親自推銷又形同引火燒身,民望很容易在一次次爭拗中流失,推銷政策的效率逐年遞減。林鄭如何解決此問題呢?今次校園港獨事件或見端倪。
9月5日開始,港大、理大、城大、教大和樹仁的民主牆陸續出現「香港獨立」和「支援中大」等標語,部份院校起初不以為然,僅撕走標語了事。三天後,林鄭發表聲明譴責,並指「言論自由並非完全沒有限制,而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也非鼓吹歪論的藉口」,語調相對溫和,似有意為事件降溫。但本地左報日日炮轟校園港獨,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及《環球時報》也有很多篇幅報道批評香港學生,以致事件不斷升溫,到本周二行會會議前,林鄭見記者時正式開腔評論事件,稱之為「有系統、有組織」的行動,衝擊一國兩制及挑戰《基本法》,破壞香港與中央關係,值得譴責及必須停止。
那份十大校長聯合聲明就更加可圈可點。大學校園港獨標語出現了十天,也是左報社評(即西環旨意)指摘各大學校長無動於衷,「八大校長一致反『獨』的『聯合聲明』,至今也遲遲未出」後的第二天(15日),就突然出現這份古怪的、沒前文後理沒校長署名的聯合聲明。

特府西環的分工

香港的大學校長何時如此齊心?當年極切身的大學三改四也因利益不一致而無法聯合行動,幾條標語就能把各大學校長拴在一起?牛津、劍橋的校長可會發表聯合聲明反對蘇格蘭獨立?香港的大學校長之間,更多是競爭關係,很難要求他們在某議題有相同立場,更何況他們都是極有主見的學者!若非背後有極大推力,他們怎可能採取聯合行動,左報及官媒更不可能日日撰文批大學生。除了西環,香港還有甚麼政治勢力有此能量和膽量?
難道門常開和西環已有分工,特區政府專責民生事務,政治問題就由西環處理?如果是,則是香港向中共的黨委書記制靠攏,變成特首負責行政,地下黨委書記的西環就負責政治及人事等重大決策。當然,西環將隱藏得很深,不會公開說三道四,以免這個安排因曝光而破局。
(香港新政制之一)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