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政治爭拗,由大學校園港獨及蔡若蓮喪子事件惹起的風波到何君堯的「殺無赦」論,雖然是過去五年689政權和中聯辦利益團夥蓄意挑起的政治鬥爭延續,基本上是中共權鬥的外延,但細心觀察,不難發覺中共和土共強硬派已成強弩之末,不比從前。
共媒刻意將子虛烏有的港獨和蔡若蓮喪子惹來至今仍屬無頭公案的涼薄言論混為一談,企圖利用民粹道德主義收緊言論自由,干預大學自主,與何君堯在網上糾眾向大學施壓追殺戴耀廷,其實是同一套路,都是極左強硬派的謀略。不過,以聲勢而言,只要比較一下兩年前港共對陳文敏發動的瘋狂攻訐,無論部署、組織和規模,都明顯遠有不及,反映隨着中共十九大大局底定,分出勝負,極左派的強硬路線也日漸式微。爛頭卒何君堯出盡九牛二虎之力,簽名人數也只有聲稱的八萬,只會換來周融的嘲笑,而集會人數報稱4,000,實質只有數百老弱婦孺充撐場面,說明行將調走的張曉明再不敢大張旗鼓,發動一眾社團、同鄉會出錢出力撐場,只有不知好歹的鄉黑流氓,才以為鴻鵠將至,也文也武。
面對突如其來的風波,林鄭月娥前後不一的反應可圈可點,露出端倪。最初,在共媒輿論壓力下,林鄭月娥條件反射地高調抨擊港獨和涼薄言論,但未幾已開始轉調,將解決校園港獨風波的責任推到大學校長身上。十大校長沒有風骨,卻懂縮骨,集體發表了一個不署名的語意含糊、說了等於沒說的聲明,輕輕將道德主義的政治壓力卸走,然後撒手不管,埋首做鴕鳥。只要他們不作為、不施壓,同樣是虛張聲勢,其實沒有群眾基礎的所謂本土派學生會,相信也搞不出甚麼花樣,風波最終自會平息。
但何君堯、曾樹和口出狂言,揚言對港獨分子(其實泛指所有反對派)殺無赦,激起公憤,社會強烈反彈,連建制派也感到不對路,紛紛表態劃清界線,以免受累。繼資深大律師湯家驊指出何君堯的言論可能觸犯《公安條例》第17條B和第26條後,同樣是行政會議成員的葉劉淑儀也高調批評有關言論愚蠢。結合林鄭月娥表態不可接受「任何粗暴、侮辱性和恐嚇性言論」,可以合理推斷,上台後一直聲言要修補社會撕裂和倡議「大和解」的林鄭月娥,明顯要與689政權和中聯辦利益團夥的餘孽劃清界線。因是之故,原本警方以「言論自由」不受理市民報案投訴何君堯言論涉嫌刑事恫嚇,也不能不改弦更張,立案調查。
建制派內部已經出現矛盾,搞民主政治鬥爭,就要抓緊時機,死咬矛盾不放。22個民主派議員發表嚴厲聲明譴責何君堯的言行做得好,更要再接再厲,在立法會上向政府施加壓力,追究到底。民間除報案要求警方調查外,更要組織投訴向香港律師會等有關團體施加壓力,立此存照,全面圍剿何君堯,殺一儆百,力挫反動力量的氣燄。
宜將剩勇追窮寇,對於落水狗,不要手軟。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