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忠誠與商業 - 喬靖夫

Tuesday:
忠誠與商業 - 喬靖夫

自從近年NBA的「組隊風」,以及發生很多大牌球星交易或跳槽後,引起球迷很多關於「忠誠何價」的爭論。最新一宗最受熱烈談論的事件,自然是I湯馬士(Isaiah Thomas、圖)被波士頓塞爾特人交易出去。湯馬士在剛過去的季後賽頂着喪妹之痛上場作戰,夏季又大大為波士頓增強實力而出力,幫忙成功遊說自由身球星哥頓希活(Gordon Hayward)來投,到頭來卻因為綠軍決定收歸K艾榮而被捨棄,令人深深感受到NBA商業世界的冷酷。而湯馬士在交易完成後,透過網站發表一篇真摯感人的長文,亦更將「忠誠」的爭論推上高峯。
忠誠在今日的NBA真的已經毫無價值?我並不認為如此。要組成一支真正強大甚至能夠奪冠的球隊,肯定絕不可能只靠共同利益計算,球員以至教練之間必定要存在一種互相信任、托付的感情,一股並肩作戰的同袍精神,有身為球隊一員的認同感和榮譽感,才可能連結起來運作統一,發揮出團隊的效能。這一點無論是業餘或職業球隊都沒有分別。
但是當球隊具有巨大商業性時,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是,球隊管理和商業運作必然要排除感情因素,於是往往就與球隊要建立的「效忠球隊」文化有先天矛盾。在相關的網上討論裏,我讀過一位網友非常有意思的觀察:其實NBA球隊無時無刻都在調動球員陣容,只有當主角是重要球星時,球迷才會特別感受「忠誠何價」;但當一些配角球員和大後備被買來賣去時,球迷卻從沒有甚麼強烈反應。其實我們心底裏都接受,職業球員本來就是會被球隊調度交易的棋子,這包括在他們的工作性質之內,只是大球星被視同球隊靈魂,他們的動向才特別牽動我們的感情而已。
職業球員能夠同時付出忠誠,又能接受商業的現實,我想這也是一種專業要求吧。正如湯馬士在那篇文章裏說,他已經準備好來季全力為新球隊騎士作戰,並以擊潰塞爾特人為目標。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