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澳門民主革新時代(《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施家潤) - 施家潤

迎接澳門民主革新時代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施家潤) - 施家潤

澳門立法會選舉結束,除吳國昌、歐錦新、高天賜三位現任民主派成功連任外,年僅26歲的蘇嘉豪,亦當選成最年輕議員。
與香港一樣,澳門在中國高度的控制下,單憑一次選舉就要改變澳門立法會,可謂天方夜譚。澳門立法會由33個議員組成,但制度上少於一半──只有14席需由全澳門的選民直接選舉,另外19席分別透過特首委任(7席),以及間接選舉(12席)產生。間選制度下,親中社團自行協商候選人名單,令19個間選席早已內定為親中人士擔任,還要加上7名委任議員。
再者,與香港的比例代表制不同,澳門立法會使用改良漢狄法,以選舉名單的總票數,按候選人的排名依次除以1、2、4、8,以計算各人的得票及以此數字定勝負──第一候選人得票為名單總得票,第二候選人得票為名單得票除二,第三候選人除四,如此類推,而14席的直選議席,在計算候選人得票後,按得票次序選出。因此,選舉制度對擁有豐富資源的親中派政黨和候選人較有利,因為名單得票基數越大,計算後的得票亦較大,更容易取得更多議席,這便解釋了為何資源缺乏的澳門泛民主派議席只佔個位數。
故此,歷年來北京和特首透過委任制、間選制及佔盡優勢的直選,屆屆控制近九成議席,基本上可全盤控制澳門立法會。不民主的議會,再加上沒有公民社會支援(澳門沒有相對獨立之專業界、大學、中小學、NGO等等)、澳門人主體意識不足(澳門人不滿政府表現,卻往往寄望北京和中聯辦出手),澳門民主派要監察政府,比香港民主派更加困難。例如前陣子風災發生後,澳門民主派本可發揮監察政府的角色,要求政府為事件負責,但現實上澳門政府卻對民意充耳不聞。
蘇嘉豪當選,不可能一下子改變澳門民主運動的困局;但新學社年輕人由反離補、民間公投等多次運動所積累的政治能量,卻是逐步革新澳門民主運動的希望。
在爭取自治自主的歷程中,香港人和澳門人應該有更多的相互支持。
http://www.facebook.com/reformhk

施家潤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