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廢紙圍城,從中可見背靠大陸的政策風險。
大陸近月公佈《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今年底起禁止進口未加工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等24類固體廢物。日後規限廢膠要再造成原材料如膠粒才可進口,而廢紙亦要分類成報紙、紙皮或辦公室用紙。這政策令香港回收業壽終正寢,因為香港環保回收業水平低,欠缺技術及資本,加上冇垃圾分類、徵費政策配合,以供應足夠廢料作回收工業生產。所謂回收業一直以來靠阿婆阿公在街邊執紙皮、膠樽,交到舊區的回收站,由他們再賣給回收商,打包成廢紙出口。於是出口商為了表達不滿,向政府施壓,希望林鄭向中央爭取特別對待,就發起會員七日停收,造成廢紙圍城,唔單止阿公阿婆慘,政府外判清潔工更慘。每日政府垃圾站收集的家居廢物約5,700公噸,而每天回收商則處理2,500公噸的報紙及紙皮,這星期紙皮報紙將成為垃圾棄置,這表示清潔工處理廢物數量至少增加四成。
廢紙圍城,直接逼香港人重新檢討環保回收政策,以往靠內地吸納本土垃圾,這模式相信難以再維持。香港是人口密度高城市,城市「排泄物」就由城市邊緣地方吸收,九十年代策略性排污,將污水用渠排到遠離香港水域,改善維港水質。回收行業的垃圾場,則設在新界鄉郊,聘請低技術勞工,冇任何技術可言。香港要有獨立、可持續的環保工業,是時候要作出重大政策改變。
中港融合有風險
首先是垃圾分類政策,在台灣、日本、加拿大已經推行多時,有機家居垃圾與可回收的要分開棄置,香港人口集中,尤其在公屋,理應更容易強制執行。源頭分類令可回收原料供應大幅增加,毋須再靠街邊執紙皮,解決本土環保工業原料供應不足問題。其次是政策優惠,土地、貸款、技術、稅務優惠,政府每年花費大量公帑於大白象跨界基建,用一個「零頭」數目已經足夠扶助全新的回收產業。第三是回收產品的行銷,由於這些產品售價會較高昂 ,所以政府應帶頭採購,利用政府政策傾斜,採購本地生產的recycle paper,有何問題?
澳門颱風大停電、香港垃圾廢紙圍城,在在說明一個基本問題:融合係有風險,內地出於各種原因,可能係自己利益或全國性的戰略考慮,未必可以照顧香港情況,而隨着關係緊張,更可能藉此「懲罰」唔聽話之香港人。這並非危言聳聽,大陸便利用控制遊客出境來作外交籌碼,台灣陸客自蔡英文當選起便大幅下降。九七前150年以來,香港是作為一個獨立城市來籌謀,有自己貨幣、國際組織身份、供水供電政策,用邊界將香港與大陸分隔,以應對內地瘋狂的政治運動影響,奈何文革最後也在1967年波及香港,令市民受苦,經濟一遍蕭條。
有學者建議填平水塘起樓,全面依靠東江供水,按同樣邏輯,電廠用地、海水化淡廠用地、環保工業園用地,以至貨櫃碼頭用地,可以全部改為建屋,電力、供水、貨運全部依靠內地,不是更好嗎?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