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反共1949-69 - 左丁山

新亞反共1949-69 - 左丁山

中文大學三間創校書院,以成立年份排列,就是新亞1949,崇基1951,聯合1956,皆由逃港難民學者因反共抗共或恐共而南來創辦,這批學者不願到台灣跟隨國民黨而選擇不承認他們學歷的香港,不怕語言不通,艱苦奮鬥,恐怕是心裏對蔣介石和國民政府深深失望之故。這批學者之中,今天香港人還是對新亞的一派比較熟悉,原因主要是錢穆、唐君毅等名氣較大,另外可能錢先生是歷史名師之故,新亞書院的早期歷史透過不同的講演、紀述、回憶錄等留下不少文字紀錄,相較之下,記載崇基和聯合的流行書籍好像並不多見。
因資料齊備之故,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周愛靈女士讀書時便以新亞為研究題目,寫成博士論文,於2010年修訂出版,名為「花果飄零──冷戰時期殖民地的新亞書院」,書中對新亞初創時期的歷史,從翻查不同歷史檔案得到的資料,對照新亞創辦先賢的文稿,翔實地重現新亞早期倚賴蔣介石總統府的捐贈,透過雅禮協會得到的亞洲基金會、福特基金會、哈佛燕京學社的資助,才能渡過財政難關和興建農圃道校舍。這些美國資金來源,與當年資助友聯書局機構的美金,「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友聯旗下的刊物中國學生周報、大學生活、兒童樂園,影響力遍及全港小學、中學、大學生,陶傑至左丁山一代,無不在影響範圍之內,友聯刊物初期至後期的重要編輯,如余英時、陳特、陸離、張浚華等,皆是新亞校友。
新亞初以十月十日為校慶日,得港英承認資格後,仍堅持在十月十日掛上青天白日旗,據「花果飄零」一書描述,教育司高詩雅不斷向新亞施壓,要求取消升旗,及至中大成立後,壓力更增,錢穆以歷史洞見,知道新亞加入中大,完全是為了學生的出路,他的創校理想必然「被妥協」,於是決定引退,離港赴台,但老早安排了台灣的吳俊升博士來港任接班人,因吳博士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次長,香港教育司用盡辦法反對阻撓,於此可見港英對新亞的反共親蔣的意向是處處防範的,對崇基由教會主導和聯合(政府人士主政)則甚為放心。中大成立後,壓力日益加強,新亞卒於1969年十月十日由張丕介先生主持最後一次升旗禮。之後對中華民國的關係與情懷,逐漸淡出,1997年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李登輝舞弄下,逐漸去中國化,民國雖存,實則已由台獨分子把持。新亞書院既是中文大學一部份,斷無可能不跟隨大勢,掛上五星紅旗,即使錢唐張三位先賢復生,亦無力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