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一課 - 陶傑

「國民教育」一課 - 陶傑

旁觀或研究一個國家人口的集體行為,是一項很有趣味的學問。如何起哄,為何喧奔,因何事而人來瘋而狂躁,皆有社會心理學之出處。
紅樓夢第十八回,賈政的長女元春,本來一早嫁入深宮,做了皇帝的妃子。這一天,元春要回家探望母親。論家庭倫理,元春是小輩;但這位女兒又榮升了「國母」,屬於「國家領導人」級別。「國」在「家」之先,所以女兒回娘家,引起一陣巨大的裝飾排場,曹雪芹用了幾千字描述歡迎細節:「王夫人日日忙亂。直到十月裏,才全備了。監督都交清賬目,各處古董文玩,俱已陳設齊備。採辦鳥雀,自仙鶴鹿兔雞鵝等,俱買全交於園中各處飼養。賈薔那邊也演出二十齣雜戲來,一班小尼姑道姑,也都學會念佛咒經,於是賈政方略心安意暢,又請賈母等到園中,色色斟酌,點綴妥當。」
這是賈府「特區政府」當教者的一眾緊張相。然後再寫另一方,「中央」遣來下人:「自正月初八,就有太監出來,先看方向:何處更衣,何處燕坐,何處受禮,何處開宴,何處退息。又有巡察地方總理關防等,帶了許多小太監來,各處關防,擋圍幙,指示賈宅人員何處出入,何處進膳,何處啟事,種種儀注。又有工部官員,並五城兵馬,打掃街道,攆逐閑人。賈赦等監督工人紮花燈煙火之類,至十四日俱已停妥。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看過這一段,你還以為曹雪芹三百年前已經在預寫香港特區二十周年的「回歸慶典」。
不是曹先生有預知未來的能力,而是對中國人本質的透澈了解,以及此一民族性之恆常不變。
一口氣重複用七個「何處」,除了渲點氣勢,還有帝皇權威,強調主奴的位置、交付的任務,必須「零出錯」、「零意外」。中國「五四運動」的大學生,當時力主的打倒封建禮教,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毛澤東的共產革命,要打倒的,就是這套封建禮教的反動霸權。
但到了廿一世紀,這種集體埋位的組織「文化」,有如小強,韌力極為強勁。卻又輪到香港的大學生吃不消了,即又招致「你們是不是中國人」的咆哮質問,十分有趣。紅樓夢就是「國民教育」的最高級教材,但我不認為香港特區的小中國人們懂得如何學習、教育、評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