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創意】科幻的未來、現在、過去式 - 余家強

【有限創意】科幻的未來、現在、過去式 - 余家強

創意寫作本就為了胡思亂想,多虧類型小說中有了它──吾輩年少輕狂的第一篇(即使埋藏心中沒落筆),通常認祖歸宗名之曰「科幻」,多偉大的發明!Shine的徐天佑告訴我,他小學時處男作「校園裡有股魔瘋」,他強調是瘋不是風,全篇就這一句,後來事業低潮時靠創作小說免費自娛兼賺稿費,寫的也是科幻。「我們都看倪匡叔長大。」他說。
徐天佑等一班年青作家crossover非人協會(看過衛斯理就明),定期約前輩聚會,頂禮有加。我亦透過倪震拜領簽名著作,而且貪心地要冊數最多的《六指琴魔》,我說:「搖筆桿維生的人,心裏都有個倪匡。」倪震問:「不是金庸嗎?」我說:「金庸無得學,倪匡有得學。」
其實還是難學,尋軌跡的話,我稱衛斯理為現在式科幻,與西方主流不同。科幻的主流是未來式,例如《星空奇遇記》,時間設定在廿四世紀,隊員駕駛着光速太空船而不自覺驚詫(雖然他們會驚詫於別的遭遇)。衛斯理則不然,他以現代人眼光去觀察,明明系列中一再遇上外星人,仍每次表現得像freshman充滿好奇心,這對讀者來說較易投入,發現和偵查過程本身便饒有趣味。坦白說,有時某篇的科幻設想未夠雄奇,但作為消閒閱讀總不致失望,大概與倪匡寫慣動作冒險小說有關,緊張豐富的情節童叟無欺,這是學院派如張系國所不具備的娛樂功能。順帶一提,張系國代表作《星雲組曲》和《五玉碟》也屬於未來式。
那麼,科幻小說有過去式嗎?有的,通常頗無奈。以衛斯理系列而言,至少《筆友》算過去式──基於劇透是缺乏公德心的共識,我不便披露太多,總之一個少女憑寫信結識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又不能現身見面的筆友,衛斯理查出來的真相並非「你估唔到」,而是你會問「點解衛斯理唔一早估到」,因為在作品發表年代,那還是鮮為人知的尖端科技啊,可惜後世看來只嫌大驚小怪了。科幻小說有此宿命。
更過去式例子是時空旅行,當初石破天驚,煞有介事地從物理學說明其可能性,用倫理學探討其因果得失,震撼讀者深思。及至黃台之瓜愈摘愈濫,終於產生「穿越」。穿越,已經普遍得成為一個劇種,猶如fast pass,不用多作解釋,這時,最難頂是主角由無法相信到無奈接受的過程,千篇一律兼明知過場戲,但求拿拿臨各就位啦,重點在展示小生花旦們宜古宜今之扮相、影視城場景之多變,和各種錯摸笑料。
時間的秘密連大媽都不覺新鮮了,雖然,人類仍對它茫然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