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有知名人士才不敢在公眾場合多生事端,因為有名有姓,隨時舉報,投鼠忌器,沉默是金。
今天多謝Andy Warhol的預言,每個人都可以在鏡頭前做十五分鐘英雄,好處是你出位了,壞處是你出事了。
救人英雄,網絡馬上便知這位英勇無名氏姓甚名誰住在哪裏。
霸位不讓座的小市民,網絡也是馬上知道你讀邊間學校,家中有幾隻狗,你着幾號鞋。
因為兩個字,起底。
你不再是一個平面紙板人,你隨地吐過的每一口痰都會留下印記,讓人發掘出來譴責你。
傳媒也對起底文化熱衷,因為很快便能找到平台打野戰的男女身份,很快便能找到茶餐廳惡客人的真面目。
市民大眾也喜愛起底,甚至覺得這是平民制裁惡人的武器。譬如有人post了一張相,一對男女坐巴士時伸長雙腿擱在對面的座位,有市民好心勸阻,反遭爆粗問候甚至恫嚇。結果有人拍攝了這兩位人兄的面容,再放上網註明「大家幫手認住佢哋。召喚起底組。」我承認,當下反應有點心涼,覺得唔起你底都無法洩心頭之恨。
如果要用「起底」來達到懲罰效果,其實還要另一武器配合,便是「株連」。例如起底知道對方讀甚麼學校,網民便會發動諸如一人一信投訴學校出了敗類;或者起底知道對方的公司,也是發起圍攻要公司出手懲處。
不過,一個人在公眾場合做了壞事,是否便要搞得他身敗名裂眾叛親離呢?一個人無讓座,是否便要株連至無處容身,是否便要把對方祖宗十八代都搬出來鞭屍呢?
今天大學校園民主牆事件,建制派誓要追查掛橫額的人的身份,便是「起底」;而「永不錄用」便是起底後的「株連」。起底查到的關連資料愈多,便代表株連的力量愈大。起底已是香港輿論的核武,互相炸得血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