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大學民主牆上張貼「恭喜」者,被一眾社會賢達痛斥「冷血」、「涼薄」,教大校長更直指言論「超越人性道德底線」。人家有喪子之痛,你竟幸災樂禍,道德上當然說不過去。什麼是道德底線呢?舉個例:上月尾,疑因醫院開漏藥導致肝衰竭的病人鄧桂思去世,我在電視上看見林鄭回應事件,她聲稱「感到非常傷心」,但奇在她說這句話時,氣定神閒,說完後,也像平日般口若懸河,情緒未見絲毫波動。有人死了,至少也得像林鄭那樣講句「非常傷心」,哪怕完全交不到戲,但至少符合校長自訂的「人性道德底線」。
其實講道德沒問題,但要講得徹底、認真,可惜現在很多譴責「涼薄」的人,不見得真的對道德感興趣,反而像法國十七世紀金句王La Rochefoucauld所說:「大家譴責惡行,讚揚美德,不過為了私利。」(On ne blâme le vice et on ne loue la vertu que par intérêt)現在炮轟「涼薄」的賢達,都認為涼薄本身十惡不赦,大家只要把張貼者置諸死地就夠了,至於他為什麼這樣涼薄,並無深究必要。但真正關心道德和教育問題的人,最應該問「為什麼」。「涼薄」這股unhealthy wind,遠因有羅范椒芬,06年兩位教師疑不堪教改壓力,相繼自殺,時任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的羅范回應:「根本上教改有很多學校推行,如果是(與教改有關),為何只有這兩名教師(自殺)呢?」近的有賢達向年青人訓話,意思是你在香港買不起樓、不愛中國,就好行夾唔送吧。多年來,年青人就是聽着達官貴人這些風涼話長大,而他們說了這些話後,依然高官厚祿,沒有後果,也難怪年青人要「見賢思齊」。孟子說:「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有涼薄的官,才有涼薄的民,這不是我說的,是孔、孟之道,你是中國人,千萬不要告訴我你不懂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