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發表不當言論的自由也該受保護 - 盧峯

蘋論:
發表不當言論的自由也該受保護 - 盧峯

自從九月起,大學校園就因為一再出現爭議性或政治敏感的標語、大字報而成為政治風暴中心。先是多個校園民主牆及建築物出現港獨標語,接着有人(未確定是學生、教職員或外人)在教育大學、城大張貼「恭喜」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喪子的大字報,後來又有人把火頭燒到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及妻子劉霞身上,以大字報對劉曉波之死及劉霞被囚表示「祝賀」。一時間,對大學、大學生的批評如潮湧至,北京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即時介入,公開呼籲要對港獨言行作法律制裁,一些社會人士則認為要從嚴追究貼出冒犯蔡副局長言論的人。

提防校園爭議成政治鬥爭

首先,不管是「恭喜」蔡若蓮女士喪子或是劉霞喪夫被囚的人都是冷血、可鄙的,他們對人性、對個人尊嚴毫不尊重,連基本的decency也缺乏。要知道失去至親對任何人都是剮心之痛,其他人包括政治對手即使不慰問同情也該讓人家有空間處理後事,平復心情,絕無理由落井下石或幸災樂禍。貼大字報的人居然「恭喜」人家的不幸,把人家的白事說成喜事,這樣的惡意與涼薄,社會理所當然該予以譴責。
但是,道德上的批評譴責跟法律制裁是兩碼子的事,借機把大學校園內的爭議變成打壓言論自由、大學自主的政治鬥爭更是必須警惕提防。言論自由從來既可喜又可恨,可喜的是它保障了不同想法的人可以暢所欲言,不會因當權者或其他人打壓而被迫「收聲」,各種意見、看法可以百花齊放在社會並存。可恨的是,各種言論必然包括一些不討好、不恰當甚至冒犯性的言論,有時候還會引起政治風波,激化矛盾。「恭喜」人家喪子、喪夫就屬於這一類。
然而甚麼是不恰當、冒犯性難以界定,不同背景的人界線、範圍不一樣;若果只按某些人的喜惡劃界,其他人的自由即時受損;若果由當權者決定甚麼言論可接受,社會的言論空間登時大幅收窄,最終全體受害,公眾隨時變得有口難言。在「處分」不恰當言論與保護言論自由之間,後者顯然更為重要。
正如英國著名哲學家彌爾John S. Mill在經典著作「On Liberty」指出,我們對各種可鄙不當言論可以嘲諷、批評、譴責,但絕不能禁制。他認為:"If all mankind minus one, were of one opinion, and only one person were of the contrary opinion, mankind would be no more justified in silencing that one person, than he, if he had the power, would be justified in silencing mankind."(若果全人類意見一致,只有一人看法不同,全人類跟這個人一樣無理由禁絕對方的言論)。

無涉暴力及違法不應被禁

當然,言論自由保障從不是絕對的。當有關言論對其他人及社會構成即時、直接、實質危害時,社會便有權作出限制及處罰,例如在擁擠的劇院無故大喊火警又或在群情洶湧的集會高呼使用武力等都會受到制裁。但只要不構成對社會及他人的clear and present danger,不當言論只是道德、品格問題,道德上的譴責就夠了,不應也沒理由以法律追究。
更重要的是,大學校園本就是不同想法、言論交鋒的場地,也是讓學生、學者、年輕人探索不同思想的地方;它的言論空間及自由該比社會更寬廣,對出位、出格言論更寬容。即使偶有不恰當或冒犯的意見出現,各方面透過討論釐清問題就好了,校方不必經常介入,找警察進校園處理更是不必要及小題大做,反而引發更大爭議。
至於「港獨」標語就跟當年有大學刊物登載「港獨」文章一樣,作為學術討論,意見表達沒有問題,只要不涉及暴力及違法行為,相關討論不該受到打壓或禁制,不然大部份敏感政治、社會課題都可能被禁。
目前最重要的是讓爭議回到校園,由校方及師生自行處理。事實上各學生會已加強管理民主牆,防止再出現人身攻擊標語。只要持守大學自主及學術、言論自由的底線,意見上的爭議很快大事化小,從熱到冷。但若果北京、特區政府及建制派乘機炒作發難,大搞政治打壓,不但風波越演越烈,社會對立矛盾也只會進一步惡化。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