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北韓試爆氫彈,連同之前試射洲際彈道導彈,令北韓號稱擁有摧毀美國大城市的能力,即使難證真假。這變化衝擊現有核武俱樂部的既有秩序,顛覆廣島和長崎原爆後70多年核武未有再使用的核戰略計算,令全球走近核末日。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布拉肯(Paul Bracken)提出過「第二核時代」的說法。第一核時代基本就是冷戰格局,身兼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核武五強之中,美、英、法的西方陣營跟蘇俄對峙,雙方各擁有可以毀滅世界多次的核武,卻因為一用核武就招致核反擊兩敗俱毀的「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MAD)邏輯,令雙方都不敢作核武第一擊。中國則以保證不首先使用核武,擁核作阻嚇。
布拉肯指核武沒有隨冷戰結束而成明日黃花,相反有更多國家加入核武俱樂部,形成第二核時代。核武五強以《核不擴散條約》嘗試阻止其他國家擁核,但沒簽署條約的以色列、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後加入核武國行列,然而三國擁核主要作區域性阻嚇,且與美國有不同程度盟友關係,尚未令整個核秩序出現大變。
2003年正式退出條約的北韓在核武和導彈的進展,令第二核時代正式展開。北韓以跨洲核打擊美國大城市為目標,且經常威脅作第一擊。而在北韓挑釁下,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烈燄與怒火」等言論,令外界猜測美國想以核武先發制人。
難捱核攻擊 平壤傾向用核
過去令世界化險為夷的MAD,在美朝核博弈卻不適用。因為MAD的邏輯要成立,前提是雙方的核武力都能在抵受第一擊後作出反擊,北韓為數估計不過百的核彈頭,或能捱過美軍常規攻擊,但在核攻擊下恐盡數灰飛煙滅。北韓面臨攻擊時,領導人金正恩會傾向盡快使用核武,因為不用就沒機會。
北韓跟其他較小核武國不同的另一點,是平壤不只視擁核武為阻嚇保險,更是一種敲詐手段。1990年代北韓與國際社會商討凍核和停止導彈出口,都要求巨額經濟誘因。有分析指日韓等區內受威脅國家日後會否乾脆給錢北韓,值得關注。
憂伊朗效法 爆中東擁核潮
美國大城市受北韓核導彈威脅時,盟國就會疑慮美國會否為保洛杉磯和紐約,放棄對首爾和東京的100%保護。而盟國對美國使用核武還擊的核保護傘失去信心的時候,自行擁核傾向會越來越大。如果北韓擁核有好收場,伊朗相信會更有決心效法,撕毀核協議和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屆時勢觸發埃及、沙地阿拉伯和土耳其等中東國家擁核潮。核武國越多,就不會像第一核時代那樣格局簡單,易於平衡,世界出現核毀滅風險也越高。
英國廣播公司/sldinfo網站/Global Setinel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