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看香港小姐競選,原來是楊寶玲那屆,一晃眼已三十年,歲月催人啊。小時候不看,有一隱衷:跟長輩排排坐,盯着公仔箱中穿三點式的姐姐們,彆扭地回答一些離奇問題,總覺得此情此景有點詭異。長大後,就更覺得沒必要隆重其事,一年一度守在電視機前看女人了。雖談不上是港姐忠實粉絲,但我自小有一疑問:既是選美,為什麼港姐冠軍常常不是最美的一位?
美醜固然是很主觀的判斷,但也不能說沒有公論。曾經問年長一輩,你認為誰是歷屆最美的港姐?眾口一詞說是朱玲玲。問年輕人,他們大概不知道朱玲玲是誰,卻可能說朱千雪──但翻查資料可見,千雪BB選港姐只得第三,那年冠軍叫張名雅(抱歉,完全零印象)。要數港姐中相貌稍抱歉的,雷莊𠒇真的不怎麼樣,我印象至深的是1986年──我很驚訝居然不用查資料也記得──冠軍李美珊(留意不是李珊珊),當年亞軍是漂亮得多的吳婉芳。翌年楊寶玲也實在難以忘記,她代表香港參選環球小姐,破天荒得第五,全港報章鋪天蓋地讚美,風光程度大概只有古時中狀元可以媲美。但坦白說,直到今時今日,我仍覺得亞軍李美鳳比楊寶玲美。假如你問我歷屆港姐哪個最美,或者說,最吸引,我會答鍾楚紅,儘管她三甲不入,敗給鄭文雅、吳美麗和鍾慧冰。
年紀越大,越明白世界運作的常規,就是「名不副實」,從這個角度看,雷莊𠒇小姐得冠軍,不足為奇,我們甚至可稱之為「雷莊𠒇定律」。不妨做個思想實驗,檢驗一下「雷莊𠒇定律」在別的領域是否適用。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科舉考試。從前的科舉,考詩、賦、八股文之類的東西,即考文才。按常理,中狀元的該是當世文才最高的人。但問題來了:由隋朝到清末,科舉在中國生產出數百狀元,當中多少人是名垂千古大文豪呢?
家傳戶曉的李白、杜甫、蘇東坡、唐伯虎,沒一個是狀元。中國文學史上,真正有成就而又名傳於世的狀元,大概只有「詩畫雙絕」的唐朝人王維。另一位狀元爺文天祥,憑一首《正氣歌》大名鼎鼎,可惜他是一曲歌王,紅歌不紅人;而《正氣歌》之所以走紅,主因是兩個「正」字──政治正確,充滿正能量──文學價值則乏善足陳,因此錢鍾書先生沒把它收錄於《宋詩選注》,DQ得果斷而正確。文采最好的才子都沒中狀元,那麼狀元又是什麼人呢?最能體現「鍾楚紅慘敗於鍾慧冰」狀況的一屆考試,我認為就是1057年。
1057,即宋仁宗嘉祐二年,堪稱中國科舉史上最星光熠熠的一屆,唐宋古文八大家中,跟這次科舉有關的就有四個:歐陽修任主考官,蘇軾、蘇轍和曾鞏是考生。那年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八歲,這兩位小鮮肉,我們當然覺得出類拔萃,像黑暗中的螢火蟲,但實際上當年的頂頭大熱,是已連中兩元,在鄉試、會試皆考第一的學霸林希。但中不中狀元,還要看「總決賽」,即殿試表現,當時的激烈戰況,記錄於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四。試題為《民監賦》,仁宗及各考官,事前一致看好林希,林希一完卷,仁宗即先睹為快,誰知那文章破題是:「天監不遠,民心可知。」皇帝老子一看就不高興了,葉夢得說「惡其語忌」,換成現代白話,這兩句等於說:「民心就係天意,所以上帝照唔照你,好易知啫。」單憑這兩句話,林希已out了。然後皇帝看到章衡的卷子,破題云:「運啟元聖,天臨兆民。」將仁宗捧成不得了的聖君,難怪皇帝看了這兩句,即說:「此祖宗之事,朕何足以當之?」就是這樣,章衡榮登1057年的狀元。補充一點:題為「民監」(即以民意為鑑,典出《尚書》),章衡那兩句根本不切題,但政治非常正確,所以章衡便力壓群雄了。是年殿試結果:狀元章衡,榜眼竇卞,探花羅愷。蘇東坡慘被碾壓,淪為科場鍾楚紅。
上世紀最偉大的作家,普魯斯特、喬伊斯、波赫士,也統統與諾貝爾獎無緣。可見選美而不選最美那位,並非特例,而是常規:最聰明的人不一定考第一,最能幹的人不必然升職快,再看看我們的政府高官,難道真是全港最頂尖的能人嗎?嗯,也是「能人」,但音調要微調,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