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死 - 陳嘉銘

馬 死 - 陳嘉銘

小時候我喜歡看馬,是當年被稱作「英皇御准」的港式賽馬——沒有英國貴族禮服出巡,卻有「麻甩中年」咬牙叫喊!那是我家叔父集體娛樂,我看着他們對着電視大呼小叫,也有樣學樣,稍見馬匹出閘,就會狂喊:「馬馬快啲!」
幼時印象,我覺得馬就是神,舉步疾奔,如有隱形翅膀,直至我看到馬被槍殺!那是童年所看的賽馬直播,因為一匹馬在競步間倒地,腳當場斷了,我只見現場工作人員即時在草地圍板,但高度不及馬頭,當年仍在生的驃叔說了句「救不了,要人道毀滅」,我就見人影舉槍,聽到槍聲,馬頭倏然後仰,隨即倒地!
回憶驚心動魄,所以再看到馬死事件,我心悸動。那是剛過去周二的馬房訓練,要九匹馬在行馬機步行,卻因一頭馬忽然驚慌,逆線而奔,撞上其他馬匹,集體亂了方向,終因為馬格未停,造成馬疊馬意外,其中一頭傷勢難治,人道毀滅。
那匹馬有名字,而有名字的動物,即便在香港因賽事而總被冠以四字俗稱,卻都像被認知到牠生如有靈──而當然有名無名,生命仍然可貴;然而弔詭之處,倒是如此命名,其實皆為服務人類競賽與好勝心,可是在意外之後,馬匹能被醫治與否,就決定了人道毀滅的需要。至於馬匹為何受驚逆行,就更加因為馬已去矣,原因難以辨明,叫人尤覺可憐,就是一個健壯生命,就只簡單地被宣告死亡——姑勿論牠為滿足人類取勝心強,如此任重道遠。
為馬之道,與人名利相關,賽馬必然,電影如是。其實早在電影《魔戒三部曲》上映之後,多次傳出即便戲中眾神人物皆有駿馬坐騎,可牠們未有因為拍片可領「演員薪水」,更有不少馬匹凍死餓死,甚至跑上跑落,累死傷死——再追溯得遠一點,見拍片而有馬匹嚴重傷亡,或要推到1959年《賓虛》內的馬車競賽場面了!
成立於十九世紀的美國人道協會(American Humane Association),一直正是監察荷里活拍片如何對待動物的組織,過去十多年正正觀察得《魔戒》系列表面仙境如畫,背後卻有動物死傷慘重,於是出信控訴。結果如何?就是荷里活人更加自律,甚至有良心指引,說若然動物參演,都要有足夠食物與休息,以及專人照顧與看病。
里安納度迪卡比奧的《復仇勇者》,正是繼《魔戒》之後,被人道協會注視的項目,尤其片中一場主角騎馬墮崖,馬死人活,然後人還要將馬剖腹,入內取暖!該片製作團隊證實,其實馬匹墮下,是電腦特技,至於剖馬一幕,是為人造道具,並無生命傷亡。當然,因為《魔戒》對待動物劣名,延伸製作《哈比人》系列,就自律了。
那是可喜訊息,卻不單為沒有馬死,而是有監察的人道團體,促成指引與機制,最後馬有活命,而又不失滿足電影世界奇觀,讓人看到牠們追趕跑跳,奔騰如飛。
問題只是,香港不是荷里活,卻仍見人愛看奇觀,是故若非在銀幕上看馬,就會是近距離看草地上的官方賽事,亦任由港英以至特區政府相信,讓馬照跑,管治就可心安理得——姑勿論有否監察機制,如美國人道協會般,連拍片動物也要緊貼追蹤,為的,是要動物無苦。
終於,繼年幼時我看到馬被槍殺之後,我知道,馬不再是神!今次,我可以想像到,那匹驚慌逆行壯馬,雖並非同樣被送上子彈,卻都必然有針筒如箭,注藥入血,一命嗚呼,卻也叫我心淌血。我相信牠的主人、練馬及養馬專家等等,同樣傷心;正因如此,我們或更要思考,在「御准」娛樂裏,其實畢竟會犧牲生靈。而如果未來為了香港太平象徵,馬要照跑,那是否要有透明機制,讓人知道,牠們同有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