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戰狼》1和2都是在香港的,週四沙田早場,電影院坐了一半,有廣東話人,也有普通話人,大部分笑話大部分觀眾也能懂,當然也要歸功於非常本土化的粵語字幕。,
看《戰狼》前已經經過一大波影評洗禮──愛國主義得到實力電影撐腰,批判主義則抨擊影片意淫。然而動作電影從來都是意淫,甄子丹、成龍、Bruce Willis如何能打,都無可能在槍林彈雨中一集一集活下來,要求《戰狼》走《雷霆救兵》路線,有點緣木求魚。
在我看來,本片值得關注之處在於延續上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思路,大膽擴展為在新殖民主義氣勢下,中國作為世界警察登場的脈絡。《戰狼2》的故事搭建在撤僑一事,先後上場有中國超市老闆、吳京扮演的中國商人、中國大使、中國援非醫生、駐中國使館的武警、中國海軍、中國私有企業富二代及其員工,以及普通話流利的美國醫師、非洲乾兒子,受到中國人保護的非洲工人。這些人物並非空穴來風,《紐約時報》前駐上海記者傅好文在《中國的第二塊大陸:百萬移民如何在非洲建立新帝國》中就細細勾勒出新殖民者的輪廓。《戰狼2》將新聞事件和真實歷史中的中國人臉譜化,搶到在中國流行文化場域內定義「在非中國人」的先機。
電影中,無論是政府軍還是反叛軍都對中國抱持敬畏,叛軍領袖硬是背出「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樣的台詞。當那個平行宇宙中的非洲小國陷入戰火時,揚起五星紅旗,跟着中國人,逃入中國大使館才是安全選擇。當美國醫生說第五艦隊世界最強時,吳京調侃救她的是中國戰狼而不是星條旗。唯一討厭中國人的角色,是說歐洲各國腔調英語的僱傭軍。
於是,外國人在片裏,不是需要被救贖的非洲殭屍,就是必須擊敗的歐洲雜牌軍。當僱傭軍頭目對吳京說,我這種人就是比你這種人強時,中文字幕立刻將其昇華成我這種民族就是比你這種民族強的高度,而吳京的回應是「那是以前」。
以前的病夫,現在已經趕得上警察。這才是藥效最強的部分。有趣是,結尾暗示下一部《戰狼》的對手是中東恐怖份子,又極其貼心的切合上民間反穆斯林的新風潮。這一場愛國主義宣傳仗,並非只是能打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