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學生怕文言文,除了覺得「深」,恐怕還因為教得悶。假如改變心態,索性視古文為「外語」,那麼它大概不算深,有時還比英文淺──說「有時」,是因為不同體裁的文言,具不同程度的深淺,明代小品跟六朝駢文,絕對是兩個世界。以我自身體驗來說,學文言不但培養美感,亦可訓練推理,昨天提到孔子「不問馬」,正好拿來舉例。
《論語》云:「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字面簡單到不得了,但趣味在其「異讀」,即非主流的斷句。唐人陸德明的權威著作《經典釋文》記錄了古人對上句的兩種解讀:「『曰傷人乎』絕句。一讀至『不』字絕句。」第一種是主流「絕句」,即我上面寫的那種,在「傷人乎」停頓,以「不問馬」為一句。第二種「讀至『不』字絕句」,即讀成:「曰:『傷人乎不?』問馬。」這兒「不」要讀「否」,變成問句助詞,全章意思也大異其趣──孔子由不問馬變成問馬,有學者更乘機說,孔子也愛護動物。另一唐人李匡文在《資暇集》轉述當時文壇八卦,說韓愈也讀「不」為「否」,但李反對這讀法,認為「乎」字下不必再加助詞,還別出機杼提出第三種讀法:「『傷人乎?』『不。』問馬。」那「不」字仍讀「否」,但變成回答孔子的話。
哪讀法最合理?第一,「乎不」的確太累贅,不可取。第二,以「不」為答,雖通,但似乎不合紀錄者原意。此章重點不在到底有否傷人,而在孔子用心所在、處事緩急,那答覆大可省掉;若孔子真的問馬,在「傷人乎」後直接寫「而後問馬」就是了。因此我的結論是:主流斷句最佳。讀古文,有時的確要大動腦筋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