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你哋唔好成日鬧政府啦?鬧完又點?唔通你鬧完個世界會變得更加好?」類似的批評,我相信不少人都應該聽過;尤其是當你還是少年十五二十時,總會有一時三刻發覺到,人世處處都有不是之處。
早幾天,在網上見到有位中學領袖生在開學禮的發言,題目是〈學習做一個不夠體面的人〉。先撇開政治立場,發言的結構緊密有致,行文亦平實不造作。當然,更多人欣賞湯同學挑戰權威的那份勇氣,與此同時,那些建制派平台也乘機將這篇發言提升到港獨層面,非要有人問責不可。
拜託,大家可不可以平常心一點看世事?假如一個社會的青年,普遍像死狗般不聞不問,那才是一個嚴重病態的社會。
我不是說無論青年人說甚麼做甚麼,我們都要贊成和支持。不過,我們必須要明白到,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一個政府一個國家,為甚麼會令幾乎一整代的人都如此抗拒?難道這個問題沒有值得反省的地方?
「後生一代人,連自己係中國人都唔肯認!就係因為我哋中國人以前窮,所以被列強欺侮,搞到後生一代寧願崇洋認自己係英國人。」這種想法夷匪所思嗎?不。我曾經深入了解過許多民族主義者的思維,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他們才是最看不起自己民族,但又自覺擺脫不了民族悲劇的宿命,在矛盾中整日抱怨世界的不公平。
雖然民族狂熱分子口口聲聲說青年人激進破壞社會和諧,但是只要他們有機會在鏡頭前見到自己的言行,就會知道誰是體面,誰在失禮。
維園阿伯雖然一般見識,但社會也應該讓他們有言論自由,然而居廟堂之高的權貴,也一同合唱「犯我中華者其遠必誅」,這種瘋狂,未免有點過態。「講獨」會否質變成「港獨」,關鍵不在於政府是否強硬對付分離主義,又或者有沒有成功建立青年人的民族認同。
絕大多數的青年人,都有成長的迷失;掌權者以為可以透過教育,將他們塑造成中國人,然而他們卻一心想做香港人。掌權者以為是學校的影響力太大,卻從來沒有反省過,在一個自由社會中,政府其實無論做甚麼,一定都是事倍功半。
反叛者在暗地裏繼續抗爭
「有沒有辦法,可以令青年人更加認同國家?」有。但是這樣做,目的是甚麼?大家又有沒有想像過,代價究竟有多大?要培訓新一代愛國青年,首先就是要摧毀他們的個人自信和自我,在感到惶恐不安時,同一處境的人就會建立出某種共同身份,繼而在這個身份上變得同聲同氣。事實上,香港權貴自董建華等,不斷地灌輸香港被邊緣化的印象,但同時刻意製造「中尊港卑」的意象。如是者,再加上連串不幸事件,如沙士和菲律賓人質事件,才促生了「香港是一個民族」的說法。
民族是意念的產物;這個描述,亦不存在認同或否定的意思。當然,在普遍社會氾濫危機意識的情況下,是更容易促生成各種不同的意念和主張。
容許我大膽講,假如特區政府為求滿足民族主義者的主觀良好感覺而強推國民教育和各種言論自由的禁制,下一代的反叛者將會在政府看不見管不到的地方繼續抗爭,令問題變得更加複雜。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在特區成立的第一個十年,要是中共履行了循序漸進真普選的承諾,或許這一代青年會繼續迷醉於代議政制的遊戲,講獨的也只會是不足掛齒的非主流小眾。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