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實戰最重要 - 喬靖夫

Tuesday:實戰最重要 - 喬靖夫

執筆前一天剛現場觀賞過Jordan Brand Invitational大專籃球邀請賽的總決賽(圖),結果一如多數人所料,技術身材皆佔優的理工大學隊順利奪冠。這場決賽延到暑假後才舉行,乃由於有許多球員之前都要出戰台北的世界大學運動會;而是日所見這些剛剛經世大運洗禮的同學,包括理大的眾主將梁兆華、蔡再懃、黃律堯、譚子健,還有季軍戰裏的浸會大學許烜行等,狀態、戰意和信心都非常高,在短時間有了明顯的進步。
香港隊在世大運籃球賽10天裏密集打了八場,面對歐非和亞太地區強敵,雖然僅勝一場,但年輕球員們經此大賽磨練,所得的裨益是非常顯著的,活活就如漫畫《男兒當入樽》的結局說,「今天的失敗將成為明天重要的資產」。
多數的對抗性運動其實就跟練拳一樣,一過了某個階段,實戰對搏的經驗累積就成了進步之源,往往比繼續練習技術更重要,尤其是需要給不同類型及高水平的對手來「磨刀」。前NBA教練Ron Ekker在談論中美籃球訓練差異時就提及過,美國籃球之強其中一大因素是重視比賽量,一個突出的高中球員,學界球季會打25到30場比賽,到了夏季參與AAU更會打上多達60場比賽,一年下來實際作賽近百場。台灣的高中球隊也很重視比賽量,像強豪松山高中每年都會安排移地集訓,去美國或日本等跟當地不同強隊對戰,許多高中在球季外也會積極參加不同邀請盃賽,盡量累積不同層級對手實戰的經驗,水準才能夠提到這麼高。
要增加比賽量,許多時候都跟資源多寡有重要關係。期待這批香港年輕猛將的進步,正好可促使有關方面投入更多的資源,多給球員(尤其青少年球員)實戰機會,以助香港籃球水平提升。
文:喬靖夫